國際權威市場調研機構J.D. Power最新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汽車上的新技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消費者不滿情緒會增加。相反,當新技術取得不錯的效果時,消費者也會為此誇獎車企。由此來看,新技術已經成為影響車企發展的雙刃劍,推出新技術固然可以保持競爭力和收益,但也承擔着相應的風險。而如果放棄或放緩推出新技術,車企在行業競爭中勢必會處於落後狀態,將陷入兩難的境地。
新技術推動新車消費 提升車企競爭力
隨着汽車“新四化”進程不斷加速,創新技術在新車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智能網聯技術為例,相關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接近7400萬台,中國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2800萬輛。智能網聯技術中兩大核心功能分別為智能車機和智能輔助駕駛,其中智能車機已經廣泛應用於目前的新車產品中,並逐漸演變為標準配置。而智能輔助駕駛作為自動駕駛的技術根基,也正處於持續迭代升級的階段。
車企之所以不遺餘力地加快新技術應用,是因為新技術將有效提升新車的產品價值,從而增加車企收益。同時,新技術也展示了車企的研發實力,對於車企樹立品牌形象也將起到助推作用。
而在消費端方面,隨着汽車消費羣體日趨年輕化,消費者對新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與以往相比大幅提升,也更願意為新技術買單。IDC中國智能汽車領域研究發現,消費者對智能輔助駕駛的接受度隨使用率日益提升,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正逐漸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新技術雖好 但也面臨諸多問題和風險
新技術確實可以提升車企競爭力推動新車消費,但也同樣面臨着諸多問題和風險。首先,新技術迭代速度過快會導致研發和驗證週期不足,部分功能可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從而引發消費者不滿;其次,部分新技術在消費者購車使用一段時間後,相關政策法規落地,車企以違反法規為由對相關功能進行調整或永久關閉,導致消費者難以接受。
與上述問題相對應的,是近年來不斷增長的投訴量。據車質網數據顯示,2020-2022年與新技術有關的投訴主要包括“車機卡頓”、“遠程控制功能受限”、“OTA升級”、“行車安全輔助系統故障”和“車載互聯故障”等。其中,某自主品牌旗下純電動車型因芯片與宣傳時存在貨不對板的情況而遭到車主集中維權。另外,某豪華品牌車機系統部分功能缺失,導致無法進行遠程升級和語音控制,並且在售車環節存在故意隱瞞的情況。“遠程控制功能受限”問題主要涉及某自主品牌SUV車型,因為法規落地原因,車企單方面關閉了部分遠程控制功能,導致車主原本可以使用的功能無法使用。而“OTA升級”主要集中在幾款自主品牌熱銷車型中,車主反饋新車購買後OTA無法升級,車機卡頓現象嚴重。
此外,“行車安全輔助系統故障”和“車載互聯故障”兩類問題2022年以來的投訴量也分別超過1000宗和500宗,雖然投訴涉及車型相對分散,不過由於投訴總量較大,從側面也反映出當前國內車企在推出新技術的過程中遭遇消費者抱怨的情況較多。
新技術風險該如何進行規避
面對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問題和消費風險,如何進行規避?從車企角度來説,建議車企在確保新技術研發週期和產品投放節奏的同時,加強系統化驗證工作,儘可能模擬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和使用頻次,持續提升用户體驗。此外,車企還應秉承誠信經營的原則,避免誇大宣傳或隱瞞真相,對於功能調整及時告知用户。
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對於新技術應持理性消費態度,建議從實際使用需求出發,避免盲目跟風,只看重某一項功能而忽略了車輛整體的口碑表現。
從市場角度來看,呼籲相關部門儘快出台統一的新技術行業標準和試驗規範,明確新技術審批和監管流程。比如今年年初五部門聯合推進的汽車安全沙盒監管制度,鼓勵車企在產品全生命週期內持續開展技術風險測試,降低消費者使用新技術的安全風險。不過,由於該監管制度目前仍處於試行階段,最終監管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還有待觀察。
總結:
當前智能網聯汽車飛速發展,新技術不斷湧現,為消費者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確實存在各種問題。對於車企而言,使用新技術切不可操之過急,應以用户實際體驗為出發點,進行完善的週期驗證,充分滿足用户需求。作為行業監管部門,也有必要針對新技術制定行業統一的標準化試驗模型,最大限度降低新技術的故障率,從而促進新技術消費,真正發揮其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