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浦江日新月異 人民城市氣象萬千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璀璨浦江日新月異 人民城市氣象萬千

圖①: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申園。 周 馨攝(影像中國) 圖②:上海地鐵8號線,中國鐵建電氣化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對接觸網相關技術參數進行復核測量。 王 初攝(影像中國) 圖③:市民在上海楊浦區濱江拍照留念。 王 岡攝(影像中國) 圖④:俯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 王 初攝(影像中國)

“上海文化”品牌亮

本報記者 曹玲娟

7月,進入上海中心大廈52層的朵雲書院·旗艦店,《收穫》創刊65週年特展正在這裏舉行。“文學應該永遠保持時代高度和思想高度。”《收穫》主編程永新説。

這也是上海文化一直保持着的高度——依託豐厚的文化資源,上海奮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都市,“上海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紅色文化傳承弘揚。上海將“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納入全市16項民心工程。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頒佈實施,中共一大紀念館建成開放,一批革命舊址遺址得到保護利用。

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上海出品的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年來在全國演出超400場;作家金宇澄創作的小説《繁花》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家孫甘露新近推出的紅色歷史題材長篇小説《千里江山圖》反響熱烈。

首演首秀魅力十足。2021年,上海共舉辦營業性演出38366場,平均每天演出超過100場。環人民廣場1.5平方公里範圍的“演藝大世界”,成為國內密度最大、集聚效應最強的劇場羣。

文化設施惠民便民。上海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讓家門口的文化生活越來越精彩。國內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將於今年內開放,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等重點文化工程加快建設。

歷史文脈保護傳承。2019年1月,架空線入地後的百年武康大樓煥然一新;2021年底,大修後的上海展覽中心拆除圍欄對公眾開放,生動詮釋了“建築可閲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温度”。

文創產業成為支柱。上海吸引逾7000家影視企業落户,是全國舉辦藝術博覽會數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創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13%左右,支柱產業地位日益凸顯。

“上海文化”,讓城市更美好。

舊區改造面貌新

本報記者 田 泓

6月27日,上海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185街坊舊改動遷開啓選房簽約,65歲的王國明通過電腦搖號第一個進場,為三兄弟選擇了位於奉賢區同一小區的3套一室一廳。

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後,上海舊區改造工作摁下“快進鍵”。虹口區加快推進聽證會,舊改徵詢高比例生效,1000餘户居民揮別舊裏,全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任務由此全面完成。

舊區改造,是歷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近年來被列為全市16項民心工程之首。近5年間,上海累計改造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308萬平方米,15.4萬户居民受益。2021年,曾佔全市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總量約1/3的楊浦區,提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務。目前,黃浦區還剩6萬餘平方米、4000餘户,將在7月底前全面完成。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凱説:“這意味着上海將全面完成持續30年的成片二級舊裏改造工作,歷史性解決這一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

6月10日,虹口北外灘59街坊出讓合同簽訂,這裏將矗立起一幢180米高的商務樓,結合成片歷史建築資源,建設國際著名品牌旗艦店集聚區。虹口區舊改指揮部黨委書記、常務副總指揮楊葉盛介紹,2012年,這一地塊曾因居民簽約率未達標而終止徵收。6年後重啓徵詢,當年底就通過生效,1000多户居民告別“蝸居”。“這得益於上海舊改的一系列創新舉措相繼落地。”楊葉盛説。

2018年起,上海市新一輪舊改由“拆改留並舉,以拆除為主”調整為“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實行“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以區為主”模式,破解了舊改資金籌措和平衡難題,為舊改提速提供了機制保障。如今,上海中心城區二級舊裏以下的零星舊改工作也在加快推進,“我們有信心在‘十四五’期間提前完成。”姚凱説。

“一網通辦”真高效

本報記者 謝衞羣

“沒想到寶寶的出生證明、户口等這麼快就辦成了,真方便。”上海市民殷俊説。去年12月,他有了孩子,聽説登錄“隨申辦”進入“出生‘一件事’”欄目就能辦妥相關事宜,嘗試後果然如此。

讓羣眾和企業高效辦成“一件事”,是上海“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改革的重要抓手,通過將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的“單一事項”集成為“一件事”,從而實現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跑動,提升了羣眾辦事的便捷度、體驗度和滿意度。2018年,上海推出“一網通辦”改革,成立市大數據中心,通過政府工作流程再造,讓羣眾、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便利”。

高效辦成“一件事”,是上海近年來大力推進的標杆性場景集成服務。由市衞健委牽頭的“出生‘一件事’”,就是其中之一。孩子出生後需要辦理出生醫學證明、户口登記等,產婦需要辦理生育醫學證明和生育保險等,涉及衞健、公安、醫保、税務、民政5個職能部門,涵蓋助產機構、派出所、社保卡中心、醫保中心、社區衞生中心、社區事務中心等服務窗口。通過大數據歸集,上海市所有助產機構均可實現“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產婦實名登錄“隨申辦”,跟隨智能導引完成填寫申請表等步驟,即可提交9項事項聯辦,填報信息由原來的371項減少至25項。自2020年9月上線至2022年6月底,“出生‘一件事’”已服務2.46萬户家庭。

目前,上海市級層面共推出27項“一件事”,包括醫療報銷、償還房貸、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申領等,通過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流程優化、系統整合、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平均減環節70%、減時間58%、減材料77%、減跑動72%,辦件量已達403.7萬件。

一江一河岸線美

本報記者 黃曉慧

夏夜,蘇州河畔,上海靜安區蝴蝶灣公園。濱河步道上,市民或慢跑鍛鍊,或休憩納涼。72歲的市民貝文珍每天早晚準時到河濱“打卡”。

“我是看着蘇州河一點點漂亮起來的。”貝文珍退休前在海螺襯衫廠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路過蘇州河。上世紀90年代起,蘇州河歷經三期整治,水質明顯改善。“但兩岸景色單調,人和河沒什麼親近感。”貝文珍説。

羣眾所憂所盼,就是城市更新着力之處。2017年,在完成黃浦江核心段45公里濱江岸線的貫通開放後,蘇州河沿線地區濱水貫通、向腹地延伸的公共開放空間工程隨即動工。

2020年底,蘇州河兩岸42公里濱水岸線基本實現貫通開放,打通了兩岸公共空間63處斷點。一座座近代民族工業遺存、歷史建築躍升為公共活動新地標:原聖約翰大學建築羣,成為“建築可閲讀”的“打卡地”;曾是中國最大面粉廠的福新麪粉廠舊址,重新融入岸線景觀……沿岸還衍生出許多有“煙火氣”的功能節點:6.3公里的靜安段景觀燈光全線亮燈,蘇州河橋下空間變身“口袋公園”……

“從持續治理水質到濱河岸線貫通,我們體會到,最大的變化在理念。”負責實施蘇州河靜安段貫通項目的應立仁説,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市民,把老百姓的感受放在首位。從無障礙坡道設置到公廁布點,從河岸亮燈的色温色調到修建休憩驛站,靜安區建管委專門調研走訪了周邊多個街道的居民,充分聽取和採納了羣眾意見。

總長近90公里的“一江一河”岸線,從昔日的“工業鏽帶”變成了今天的“生活秀帶”“發展繡帶”,實現了沿岸居民小區與濱水公共空間的融合共生。

咖啡飄香活力滿

本報記者 季覺蘇

作為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上海一些街區,差不多每百米就有一家咖啡館。“有空約咖啡哦。”商務往來,這句話常掛在嘴邊。一杯咖啡的時間,可以在虹橋商務區談妥一個外貿大單,可以讓張江科學城的程序員敲出一段段代碼……

在上海,創業不僅是寫字樓裏通宵的燈火,也是街邊的咖啡飄香。咖啡館的密集程度甚至成為一個街區的創新指標。

700米長的街道,20多家咖啡館,“喝”出了4000多家創新企業——楊浦區的大學路,是創業圈的“網紅街區”。這裏曾是一片舊廠房,2016年轉型為創新園區,背靠城市副中心五角場,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和技術,校區、街區、園區在這裏“破圈”融合。上海豐富的舊廠房資源,孕育出獨特的創意產業新空間,散落其間的咖啡館,令創意和靈感迸發。

截至2021年11月,上海咖啡門店達7200家,平均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接近2.9家,和倫敦、東京、紐約等城市比肩。市場如此飽和,全球新鋭咖啡品牌仍持續進入;個人咖啡品牌亦如雨後春筍;每年的進博會上,來自不同產區的咖啡豆總能引起關注……咖啡成為開放上海的一個註腳。

“你好,我要打包一杯大杯拿鐵。”顧客説完,店員指指自己的耳朵,通過手勢互動完成點單。在上海,在咖啡店遇見聽障咖啡師並不稀奇;高温天,咖啡店會為交警、環衞工送上免費飲品;疫情防控期間,咖啡一批批送到防疫志願者手中……

從速溶到現磨、手衝,咖啡越喝越多元,場景越來越豐富。這一杯杯咖啡,聞得見創業創新的滋味,映照出滿滿的城市活力。《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9日 10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4 字。

轉載請註明: 璀璨浦江日新月異 人民城市氣象萬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