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但在加勒比海的黑人島國海地,真的有人吃土!

海地人吃土不是什麼減肥餐,也不是什麼營養餐,而是真的因為窮而吃土。

中國網友的調侃,在海地卻是一個現實!

海地人真的吃土。

以前只有網上的圖片,但《侶行》270張昕宇和梁紅夫婦二人在多米尼加旅行時,曾在保鏢保護下進入海地實地探訪了一番,還親口嚐了嚐。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270張昕宇和梁紅來到海地,發現海地人用一種由高嶺土混水曬乾製成的“泥巴餅乾”為食。

這種“土餅乾”在進入腸胃之後,會迅速吸走水分,並停留在腸壁上,給人一種飽腹的錯覺,是當地很多孕婦用於抵擋飢餓的主要食品。對於海地人來説,“泥巴餅乾”既是維持生命的“救贖”,同時也是一份貧窮所帶來的“苦難”。

這讓人想起了中國舊社會時期,在災荒年有人餓得受不了,就吃觀音土,

梁紅在品嚐之後表示:“吃到嘴裏是沙子的感覺”、“我感覺我完全咽不下去”,而張昕宇更感慨,在見識了海地的生活之後,才發覺正常的生活是多麼可貴。

海地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評價中,海地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153位。

2018年,海地的GDP為96.58億美元,人口1200萬,人均761美元。全球排名第145位,人均GDP為380美元,排名第150位。十分之七的海地人每天收入只有一至二美元。

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工業非常不發達,失業率也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

但誰會想到,在18世紀末的時候,海地是加勒比海乃至拉美地區最富裕的地方,號稱“加勒比明珠”!

當年海地還是法國殖民叫聖多明戈,海地耕地全拿去種出口到歐洲的經濟作物去了。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煙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的平原上,山地裏種植着咖啡,乾燥丘陵地種植着靛藍,棉花地則分佈在乾燥的平原上。

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

1767年,海地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

到1780年代,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

當然,因為海地的土地都用來種植經濟作物了,所以海地當地所需的食糧一小部分依靠自種,大部分需要進口。

1789年,聖多明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糖區,第一大咖啡豆產區,產量佔世界總量的一半,其外貿量等於法國外貿總量的三分之一,出口產值達到了1億美元,八個法國人中就有一個直接或間接地依賴這個地方的產品生活。

如果不是看歷史,我們實在無法想象,一個窮得吃土的國家,兩百多年前竟然如此風光,竟然是加勒比最富裕發達的國家。

1804年,黑奴翻身做主人,海地共和國成立,海地成為拉美地區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當時海地統治者德薩林決定將土地私有化,把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

但在黑奴起義時,海地的灌溉系統完全被破壞,種植園被焚燒夷為平地,全國一片蕭條。農民們分配了一小塊土地,只夠種自己的口糧,剩下的一點點多餘的農產品去集市出售或交換。產業升級無從談起,農產品出口寥寥無幾……

海地的農業一落千丈,全國經濟作物大幅度減產,國家收入鋭減……

但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法屬殖民地時期的海底雖然富裕,但是建立在奴隸主種植園經濟的基礎上的,廣大農奴依然過着悲慘的生活。

我們並不能為殖民者奴隸主歌功頌德。

法屬聖多明各的繁榮是經濟壓榨高度集中的奴隸制種植園的結果,這一背景是海地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最沉重的歷史包袱。

但海地獨立多年後,依然陷入貧窮和飢餓的境地,卻是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

獨立之後,不是要跟殖民地時代所有的一切都割斷,不是要推翻殖民地時期所有的一切。殖民地時期的好的東西也應該保留,比如種植園經濟,完全可以交由原來的黑奴組成合作社共同管理,繼續生產經濟作物來換取大量的外匯收入,而不是將其劃分成小塊土地,作為個個黑奴家庭的自留地。這樣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法國在海地獨立後以“賠償損失的奴隸、種植園,和經濟利益”為名,派軍艦封鎖海地沿海,強迫海地賠款1.5億法郎的黃金。

這筆錢海地從1825年開始還,還到1947年才還完,給海地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法國這種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強盜邏輯和土匪行徑!

法國殖民者奴役了海地那麼多年,為什麼不給海地賠款,反倒豬八戒倒打一耙,居然向海地所要賠款!?

2003年,海地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一首讓海地民心振奮的歌曲,歌詞的大意是:“我們要求賠償,要求賠償。法國,法國,把錢還給我們,21,685,135,571.48美元。”

原來,海地政府最近向法國政府提出了嚴肅的要求,要求法國向海地賠償近220億美元。

海地在1804年宣佈獨立後,當時的法國政府以失去海地使其蒙受經濟損失為由索要了1.5億法郎的賠償。現在海地政府要求索回這筆賠償。法國政府理所當然的拒絕。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從1791年獨立建立共和國以來,海地並沒有形成穩定的政權,各任領導人如走馬燈般輪番上任。

過去久遠的歷史不説,就二戰以後,1950年以來任期超過3年的總統只有5任,還有18任任期為一年的“超短命”總統。

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當選為海地總統,從而開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29年的統治。

小杜瓦利埃當選後,海地全國所有的資產約有10億美元,杜瓦利埃家族竟貪污了9億!

最讓海地人憤怒的是,小杜瓦利埃在1980年結婚時,竟花掉700萬美元鉅款。

1986年,憤怒的海地人推翻小杜瓦利埃,小杜瓦利埃逃到美國繼續花天酒地,而海地人仍然在貧窮飢餓之中掙扎……

動盪的政權和虛弱的政府導致國民經濟萎靡不振。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1843年,一場地震毀滅了海地首都海地角。

1946年,一次里氏8.0級的大地震襲擊了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並引發了海嘯,造成1790人死亡,大量人員受重傷。

2009年,颶風造成海地70%的農田被毀。

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海地發生里氏7.3級強烈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世界衞生組織確認,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22.25萬人死亡,19.6萬人受傷。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寫到最後,我們只能默默祝福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早日擺脱貧窮和飢餓……

白人的綠色墳墓,黑人的自由國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83 字。

轉載請註明: 黑人國海地,從富得流油到窮的吃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