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日頭從坡上走過
照着我窯洞曬着我的胳膊
還有我的牛跟着我
如果你印象中的“黃土高坡”依然如上世紀八十年代那首風靡一時的歌曲《黃土高坡》所唱的黃土遍地、風沙漫天的樣子,那麼可能需要你需要去一趟延安去更新一下認知。
3月的西北,河道背陰處的冰凍尚未完全融解。飛機在山頂上開出的4C級軍民合用機場--南泥灣機場降落時,機翼下的羣山雖然不如江南那般鬱鬱葱葱,卻也很難看到大片大片裸露黃土。四、五天以後回到機場沿途,景色更讓乘客不停讓司機停車拍照。這四五天的早春時間已經足夠讓綠色“得寸進尺”地在大地上渲染開來了。遠遠近近的大山上黃綠各半、雜草間樹,除了大片精心種植的蘋果樹外,稀稀落落開着粉色花朵的野桃樹更是讓人聽到春天的足音。
黃土高坡正在變綠。這一讓人振奮的變化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效應。2019年,新華社曾經發過一篇文章《寒冷乾旱的西北正在變暖變濕》。文章説,“在離蘭州千里之外的敦煌,乾旱的氣候使得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兩度因雨暫時關閉,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長了草。”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斷言:“我們運用全球氣候模式,預測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1世紀中葉。”
同樣的情景也發生在延安。在延安逗留期間,正值從蒙古國颳起的沙塵暴橫掃我國西北,延安有2-3天AQI嚴重爆表。但沙塵稍歇,雨水就接踵而至,就如同江南的雨一樣淅淅瀝瀝下了2-3天,這與我們對黃土高坡的“刻板印象”完全不符。而對於當地人來説,這已經是熟視無睹了。開車司機很無所謂地説,一到春季,延安就是這樣的“雨季”。
老天幫忙雖然重要,但人的作為更不可少。從九十年代起,延安就開始給大地“上綠”。延安人拿出當年南泥灣開荒勁頭,大規模進行退耕還林。記者採訪的一個村幹部候秀珍當年就是這樣扛起撅頭上山種樹。問她爬了多少山頭,她説“記不清了”;問她栽了多少樹,她説“記不清了”。她記得的就是“慢慢地,山上流下來的不再是渾水;沒有了泥水沖刷,稻子也好種了。農民有錢了,娃也都能上學了。”
有學者研究表明,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在過去20年急劇增加,2013年比1999年的植被覆蓋度幾乎翻番。在延安,2017年的植被覆蓋度達到81%,森林覆蓋率達到46%。
時光給黃土高坡留下的溝溝壑壑正在被綠色填滿。但是,讓黃土高坡恢復昔日林深樹茂的圖景還有很多路要走。我們可以擬個“擦鞋指數”,如果在花園城市一個月需擦一次鞋的話,上海這個指數就是一週,而延安就只有一天。在延安。路邊的浮塵和裸土還是處處可見,行人走上一天路,回家一定得擦鞋。畢竟,黃土高坡變為高山森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那些照亮未來的燈塔----延安精神篇》採訪札記
新聞工匠,打造最有品質的內容
【來源:上海新聞廣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