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256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羣眾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閲讀優秀項目
文/管見 主播/張彬
前幾天,一位媽媽給我發來信息,訴説了她的困擾。
“管見老師好,我有一個上初中的兒子,小的時候很乖,但現在不是怎麼突然改變了,交了幾個不三不四的朋友,還非逼着我給他買手機,説打遊戲也可以掙錢,不想讀書了。
孩子爸爸命令他必須和那幾個朋友斷交,可孩子卻回答説,我寧可和你斷絕父子關係,也不會不要我的好朋友。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孩子很愛,要什麼都給什麼,可為什麼孩子卻變得如此無情,我真的很傷心。”
在我看來,在青春叛逆期,孩子出現問題很正常。
每個家庭不一樣,至於這個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一下子也不好分析,但事物總有一些普遍規律,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甚至走向對抗,究竟是為什麼呢?
這跟家長很有很大關係,在我看來,從孩子出生後,家長就應該避免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1
要避免溺愛
不少父母的困擾是:付出了全部,卻收穫了無情。
年輕人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如果父母給不了他們的需求,他們還會心生不滿。
這種不滿不是天生就有的,往往是在溺愛中滋生的。
當面包庇、特殊關照、全盤代替、過於關心、完全滿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往往缺乏同情心,變得自私又自負,既不體諒父母,更不懂得感恩。
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人都認為是這個世界虧欠了他,使他沒有能得到幸福;在得不到幸福時,他就把責任怪在最靠近他的那個人身上。
對於孩子來説,“那個人”就是父母,他們一邊依賴着,一邊記恨着。
2
要避免缺席
不少孩子從小就是留守兒童,往往等到小學高段或者初中,父母才會回到自己的身邊。
在這種情形下,父母經常指責孩子,孩子會這麼想?父母肯定不愛我,否則為什麼總是不滿意?因為從小到大,祖輩很少會説他。
漸漸地,孩子會用叛逆、冷漠來回應父母。
小時候對孩子沒有陪伴,大一點了又想管,孩子當然不買帳:“你們憑什麼管我?”
沒有愛的陪伴,直接跳到管教,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
“你的爸爸媽媽太愛你,可是,他們太不會愛你。”
這句話,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現狀。
3
少一點控制
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裏,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裏體會到痛苦。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許多家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我是你父母,我會讓你壞?
孩子在童年時,他們會對這種使命感很敬畏,可隨着慢慢長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父母的控制,孩子會反抗,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由,慢慢的矛盾和仇恨就產生了。
怎樣來避免呢?
對於很多付出型人格的父母來説,首要的是把目光回到自己身上來,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沒有必要在生活中去扮演一個完美的家長,更沒必要托起孩子的完全責任。
1.以主人翁的姿態照顧好自己,樹立自己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觀念,先照顧自己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礎上再去做別的事。
2.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再去為他做事,是否要替孩子做事,有兩個評判標準,一是對方真正需要的,二是有利於對方找到自身潛力的。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一定要馬上就衝上去,哪怕這個事情對父母來説是舉手之勞,稍微緩一緩,選擇相信孩子有辦法解決,等到孩子實在解決不好,請等待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再出手相助。
3.帶着真愛去做事。
當家長帶着真愛為對方做事的時,是感受不到“付出”的,“施即是受”,真正受益的是自己,如果家長快樂而輕鬆,接受家長饋贈和服務的孩子也會愉快。
帶着愛為他人做事,是一種十分愉悦的體驗。
這也是很多人為什麼熱心公益的原因。
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
反抗父母的人,往往是從父母那裏感受到的愛太少,或者是父母愛的方式簡單粗暴。
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不靠父母的説教,而是靠:
無條件的愛、全身心的陪伴和言傳身教的榜樣。
下面給自己打個廣告
這是我新開的視頻號,我每天的所見所聞,都會在裏面發佈,真實、快速、好看的短視頻,將一直與你相伴,喜歡的話,請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關注
歡迎入羣
一、“熱愛2020”羣(羣友自己決定一個喜歡的項目,每天堅持並在羣裏打卡),目前83人。
二、“思維訓練營”羣,目前89人。
三、“每天耕田”(每天寫作)羣,目前79人,羣裏要求所有的人每天堅持寫作並打卡,還有文壇大咖隨時指導,你來不?
四、“進一寸的歡喜”(英語學習)羣,目前129人。
五、“野蠻人之家”(運動健身)羣,目前32人。
10萬+熱文推薦
點好看、轉發、分享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