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童言無忌:奶奶怎麼不回自己家吃飯?媽媽的話讓婆婆落淚
婆婆和媳婦的相處自古就是一大難題。因為一個人的兒子,另一個人的丈夫,兩個素不相識的女人便成了親人,甚至還要同住一個屋檐之下。
由於立場的不同,讓婆媳關係成為了大大小小各種家庭關係中最複雜、最難以解決的一種,否則如今的人們在提到婆媳關係時,也就不用皺起眉頭、苦苦一笑了。
但話又説回來,婆媳二人之所以被稱之為親人,就一定有特殊的含義,比如互相關心後的一抹笑意,又或者是互相體諒後的一顆淚珠。
小靜和丈夫結婚六年,兩年前公公去世,留下婆婆一人住在過去的老房子裏,老人家平日裏也沒什麼愛好,沒事就坐在沙發上聽聽收音機,看看電視。小靜的丈夫擔心老媽總在家裏會憋出病來,便鼓勵她出去跳廣場舞,也鍛鍊鍛鍊身體。
老人的住處和兒子家離得不遠,兒子想着老媽每次跳完廣場舞正好可以到家吃個飯,省得還要回去自己做,便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小靜知道老人家一個人生活不容易,當然爽快地同意了。
雖然婆婆每天來兒子家吃飯,但多數時候能早回來就早回來,幫着兒媳一起做飯,有時順道還買上第二天的菜,一家人和和美美倒也幸福。
但這一切卻被小靜5歲的兒子看在眼裏,小傢伙只記得爸爸媽媽以前總帶着自己到奶奶家吃飯,而現在奶奶卻每天都來,孩子有些不解。一次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孩子天真地發問:“奶奶,你怎麼不回自己家吃飯了?”老人看着孩子,一時不知説什麼才好。
聽到孩子這麼沒禮貌地問題,小靜當即訓斥了兒子:“説什麼呢?咱們的家當然也是奶奶的家,奶奶每天都回家吃飯有什麼問題嗎?”隨後,小靜轉身勸説婆婆,希望老人家搬來和他們一起住,老人看孫子也方便,自己和丈夫也能更好地照顧婆婆。
聽到妻子的話,丈夫趕緊跟着勸説,老人的眼淚也吧嗒吧嗒掉了下來。
婆媳矛盾的確非常普遍,不管是“月子仇”還是“帶娃仇”,家裏人多是深陷其中,無法脱身。但這並不妨礙有些婆媳依舊可以和諧相處,比如小靜和她的婆婆。
期初,小靜體諒婆婆的不易,同意了丈夫的建議,並勸説婆婆到家來住,同時,婆婆也考慮到兒媳的辛苦,幫忙做飯、順路買菜。
其實,婆媳之間的相處之道説複雜也複雜,説簡單也簡單,生活中多是小事,其本質還是親情。
作為婆婆
在婆媳關係中,婆婆是長輩,當然就要有做長輩的樣子,倚老賣老、得理不饒人更是要不得的。不少婆婆嘴上説幫着兒媳帶孩子,不叫請月嫂、不叫親家來,但自己卻只是圖個面子和名聲,非但沒有幫到兒媳,或者説就沒幫到關鍵點,卻反過來到處自誇,實在令人反感。
聰明的婆婆會選擇考慮兒媳的感受,照顧兒子的處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好一個長輩該做的事,等到人老的那天,兒媳自然會反過來用心照顧婆婆的。
作為兒媳
時下,很多媳婦在面對自己的婆婆時,總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搪塞,歸根結底還是覺得和婆婆不親,不像是一家人。的確,婆婆要把兒媳當女兒,但兒媳不能把婆婆看作親媽,畢竟,一些只能和媽媽發泄的情緒是一定不能宣泄到婆婆身上的。
但是,即便不當親媽看待,卻並不妨礙將婆婆當作親人。婆婆是自己丈夫的媽媽,她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好,而作為丈夫的妻子,自然也有一樣的想法,在面對這個男人時,兩個女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所以,即便是為了這個男人,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為兒子和丈夫
雖説婆婆和媳婦是婆媳關係中的主角,但被二人夾持的這個男人卻成了這段關係中最重要的存在,要麼怎麼説,糟糕的婆媳關係多半離不開一個不成事的男人。
如果媽媽和媳婦間的關係本就不怎麼好,聰明的男人是不會再創造什麼機會要兩人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如果二人之間的關係還算不錯,他也會時常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潤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