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這項工作最近為何頻頻受到央媒關注?
作為上海唯一的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長寧區積極探索建設預防型、發展型救助服務體系,切實打通救助幫扶的“最後一公里”。近日,長寧民政推出的“社區救助顧問”這一創新模式,獲得了央視的關注。
“社區救助顧問”模式的創設旨在幫助困難羣眾及時知曉救助政策、熟悉救助政策,從而享受救助政策,讓他們切實感受社會的關懷與温暖。如今,該模式試點推行超過兩年,已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救助顧問”工作支持保障體系。
“整合+鏈接+陪伴”的救助舉措有創新
自“社區救助顧問”模式試點以來,長寧組建了一支由社區事務受理中心人員、居民區救助人員和專業社工組成的社區救助顧問專業團隊。他們熟悉各項救助政策,能夠整合、調配各種救助資源,就近幫助困難羣眾分析現狀、診斷問題、提供指引、鏈接資源,並協助羣眾儘快找到適合的救助政策或解決困難的方法,從而實現精準救助。
如疫情期間,北新涇街道的救助顧問主動發現一户困境兒童家庭存在無法正常上網課的困難。為了讓孩子能夠正常接收課堂知識,北新涇街道啓動急難救助方案,為該家庭購買了一台可聯網的電視機,便於孩子準時上學校的直播網課。
目前,全區共有顧問點195個,配備社區救助顧問300多人。而除了專業團隊的配備,長寧民政還通過前期、中期、後期“三階段推進”的全程式、陪伴式顧問服務開展救助。在救助前期,精準識別困難羣眾的致貧原因;救助中期按“一户一方案”原則設計專業救助計劃,提供專業幫扶服務;救助後期則整合多方資源,搭建長效幫扶機制。
此外,長寧民政還通過線下社區網絡服務機制和線上主動發現預警機制,努力做到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的精準救助、協同互補和資源統籌,實現相關信息的及時傳遞、交流、跟進與反饋。
結合以上舉措,長寧民政打造政策信息包、現金救助包、資源鏈接包、賦能服務包四款“工具包”,為困難家庭提供綜合、多元、有温度的救助服務。
“精準+高效+温暖”的救助實踐顯成效
在“社區救助顧問”制度的推行過程中,長寧區始終堅持以“政府+專業機構+社區救助顧問”為服務主體,以“整合政策+鏈接資源+陪伴幫扶”為服務核心,堅持創新救助方式,用最貼心的方式,解決困難羣眾救助幫扶供需對接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據瞭解,新涇鎮22歲獨居女孩小陳(化名),因肢體殘疾4級,患有糖尿病、腎功能減退、抑鬱症等多種疾病,生活一直十分拮据,近年來,父親的離世和自己的醫療開銷,讓原本困難的生活雪上加霜。救助顧問團隊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刻提供相關政策資源的對接、指引服務,為小陳辦理“四醫聯動”卡,減輕其自負醫藥費比例,併為她爭取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等。此外,考慮到她家中負債和日後生活規劃,仁人家園上海辦公室,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在騰訊公益平台發起“為家粉刷一新”的公募計劃,為小陳提供7000元房屋修繕啓動資金,將她家中北面房屋出租,以租還債,還向其提供了心理諮詢和公益美甲志願者崗位,保障未來的正常生活。
目前,轄區內像小陳一樣的困境家庭,均由社區救助顧問通過“按需救助”進行全面幫扶,堅持從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依據困難類型、困難程度制定“一户一策”的救助方案和賦能方案,幫助他們構建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同時,引導多元參與,擴大社會救助服務供給,在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基礎上,注重盤活社會參與的力量。
如今,長寧區已梳理約140條救助相關政策,整合約860家社會組織(單位)資源,對約7000名救助對象進行精準評估,梳理高度困境家庭重點服務對象1359户,開展重點對象服務150户,提供陪伴式服務次數約1500次。
諸多成效讓長寧區“社區救助顧問”受到好評,不僅獲評首屆上海社會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十佳創新項目和上海市民政科研成果轉化一等獎,還引得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學習強國、中國社會報等平台相繼予以報道。此外,市民政局還發文,計劃年內在全市各區推廣實施該模式。
“社區救助顧問”模式的意義在於,從“託底保障”到“自助自立”,將救助模式從單一的政策信息介紹和指導向“陪伴式、長效式、全程式”救助幫扶轉變,由救助困難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向重視救助對象治本脱貧與發揮潛能方面轉變。以更好的資源服務困難羣眾,為困難羣眾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脱離困境的可能,不斷提升救助精準化、專業化水平,從而實現由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
記者:徐夢露
編輯: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