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牛欄江邊“尋水記”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綜合

蒼茫烏蒙大地,山連着山。在雲貴兩省交界處,有條叫牛欄江的河。作為金沙江右岸支流,它在高原上流淌,千年不斷。

牛欄江兩岸,萬古蒼穹造就瞭如刀削般的高山峽谷。遠觀,峽谷斷面彷彿一張哀愁的臉龐,想開口説話,卻一言不發。近看,則是一片石漠化景象,赤裸的山石被鏤空,長在縫隙間的松樹只有拳頭粗細。

就是這樣惡劣的環境,也留下了人類活動的足跡。

中關村,一個坐落在牛欄江邊的村子,隸屬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鬥古鎮,全村4個村民組有2個在山腰,2個在崖頂。生活在這裏的287户人家,世世代代“看得見江卻吃不到水”。

“以前只能用泥陶罐下河背水。”今年65歲的村民陳小二説,他家住中關村水塘組,與牛欄江水面有900米左右的落差。二十世紀80年代,人們經常沿着峽谷中的羊腸小道下山,到靠近江邊的一個出水點取水,一趟背七八十斤水,要兩三個小時。

其實,當地每年的降雨量不算少,但地表留不住水,天上下的還不夠地下漏的。受夠了吃水的苦,村民們想方設法興修小水塘,收集望天水。然而2009年,一場罕見的夏秋連旱讓中關村再次陷入深深的“乾渴”。

“鎮上研究後,決定把江水抽上來。”陳小二回憶,在縣裏支持下,投入近30萬元買水泵、膠管,經過10多天時間安裝,終於建成五級提灌工程,不僅解決了村民生活用水,還讓蘋果苗、烤煙苗能夠下種,不至於枯死。

為了供水設備正常運轉,身為共產黨員的陳小二在懸崖邊的提灌站住了四個月零十天。“24小時離不得人,水池蓄滿了要關閘,冬月間還得保護管線,免得被凍裂。”他説。

提灌設施使用了兩年多時間,中途還換過大功率水泵,膠管也改成了鋼管,五級提灌變成了兩級。然而,用水成本還是高,提一噸水僅電費就要20多元。

經過一次次考驗,村民們修水窖的意願更加強烈。2015年,村裏在脱貧攻堅決戰中開展了一場“水利大會戰”,村民修建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政府補貼5000元,20立方米至30立方米的補貼4000元。村裏陸陸續續修建了700多口水窖。村支書龔少永説,如今每家每户至少有2口水窖,不僅配備了過濾沉澱池,還安裝了入户淨水器,“現在不僅有水吃,飲水安全也有保障。”

用水難題解決了,中關村的產業也多樣起來。“烤煙500畝、西瓜800畝、人蔘果300畝、套種蘋果2600畝、石榴1200畝……”講起村裏這兩年發展的產業,村主任劉萬良如數家珍。這個坐落在牛欄江邊的“懸崖村”,如今成了“花果山”,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

鬥古鎮宣傳委員、飲水專班負責人馬佑琴介紹,在脱貧攻堅中,貴州農村飲水安全的標準是“1135”,即在水質可靠前提下,老百姓取水水平距離不超過1000米、垂直高度不超過100米,每人每天用水量不低於35升。

儘管目前中關村已經能夠達到這一標準,但眼下,一項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實施,將從20多公里外的水庫引來更穩定的水源,真正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這兩天安了水管,喝上真正自來水的日子,應該快來了。”陳小二滿懷期待地説。

文/記者 王麗 向定傑 齊健

編輯/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