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總為孩子操碎了心?〈父母效能訓練〉教你戰勝焦慮、幸福育兒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在養育的過程中,和孩子的意見不一致,到底應該聽誰的?幾乎是所有父母都面臨的矛盾。

育兒專家説:全聽父母,是專制;全聽孩子,是放任。

那要怎麼辦?有時候聽父母的,有時候聽孩子的?那這個“有時候”又如何去界定呢?

很多父母都面臨一個最現實的問題:為孩子操碎了心,不光收不到效果,自己還精疲力盡,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的《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裏可以找到答案,這本書不管從理念上還是具體操作方法上,都給了父母養育的底氣和信心。

認知層面

當我們第一次當父母的時候,會不知所措,很多矛盾都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比如:剛上小學的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於是,就會去找方法,怎麼辦才能讓孩子快速高效的完成作業。

去家長課堂學習出一、二、三後,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時,有一部分家長是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些工具讓孩子快速進入寫作業的狀態,但我相信還會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做不到學來的一、二、三。

做到的家長困境就只發生在認知層面,從“不會、不知道”到“懂了,做到了”,知道了本來不知道的知識,問題就解決了。

另一部分認為方法沒有用的家長,問題就不是出在認知層面。

情緒層面

家長會説:這個方法不行啊,他還是會拖拖拉拉啊,一看那樣子,我就火氣上來,想揍他。這樣的話,問題就出在情緒層面,因為一遇到問題的時候,認知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整個人就被情緒控制了。

解決情緒問題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情緒管理,學會遇到問題時,先出來情緒,再出來問題。不然有再多的方法技巧抵不過負面情緒的干擾。

人格層面

還有一部分家長即便情緒管理也學習了,方法技術也會了,但是在人格層面總是消極悲觀,在這樣一個大方向的影響下,還難養育出積極陽光的孩子。

這不是課堂學習能解決的問題,自我學習加想專業心理老師求助,這方面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行動層面

這是看起來簡單,但又很重要的一步,所有我們知道的、體驗到的、以及成長起來的,如果不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就沒有發揮作用,學不是目的,用才是目的。

行動力差的家長,懂得再多道理也很難從中受益。

作為父母從一個獨立的個體成為為另一個什麼個體的父親或者母親,一個特殊而親密的關係就建立了,在這段關係裏,父母逃不過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去接納對方。

很多育兒專家會鼓勵要無條件的接納,理念沒有錯,而且很好,但作為一名青少年心理諮詢師,在接觸過眾多父母過後,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做到無條件接納太難了,而且在這個過程總,家長只要做不到就會更加的自責、焦慮。

接納的前提是要知道接納的是什麼?接納的是孩子的行為,行為是什麼?

都不是,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的評價,是我們看到孩子的某個或者某些行為,我們在腦子裏加工後,給予孩子的標籤式評價。

要明確的是:行為永遠都是我們能看的見,聽的到的事實。

以上這些才是行為。

第一、接納無需“事事”“時時”

《雙向養育》的理念是:養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

養育不代表父母有能力和權利居高臨下教育孩子,而是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除去父母的身份,父母也都是普通的人,無需追求完美。

孩子的行為窗口

如果把孩子的所有行為放到一個方框裏,那麼這個方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父母可以接納的行為,一部分是父母不可以接納的行為。

如果不能接納行為的面積大,那麼很可能父母和孩子的衝突就比較多,親子關係會比較緊張。

父母本身的接納程度是不同的

父母天生容忍能力強,對孩子會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納,這是因為父母內在的安全感,強容納度和自尊水平高,不易被外在影響,也就是父母本身的人格底色好。

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就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就是有較高的攻擊性,愛哭,不合羣這樣的特徵,這些氣質類型的孩子本身就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包容和接納。

父母會容易偏愛某一類型的孩子,有的更喜歡男孩,有的更喜歡女孩,有的喜歡好動的,有的喜歡安靜的,有的更希望和自己氣質類型相似的,有的卻正好相反。

同一對父母,接納程度也是不同的

當父母心情不好的時候,和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的接納程度肯定是有差別的。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和心情愉悦的情況下輔導孩子作業,哪個更有效?答案很清晰。

情境不同的狀況下接納度也是有區別的。在有外人或者人多的情況下,父母的接納度會更高一些。Q

第二、接納必須真誠

接納孩子的行為,是我們表現出來的一個行為;真誠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一個行為層面,一個情感層面,如果做不到兩個層面的統一,會出現兩種情況:

孩子到家後不寫作業,先跟小朋友玩一會,又吃會東西,又看會電視,這個時候媽媽的內心是很着急:怎麼還不寫作業,再不寫作業晚上搞到什麼時候?但表面上,又因為家庭教育的老師説要讓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所以選擇接納,不干涉。

好了,孩子看電視一直停不下來,媽媽就再也接納不了,發火了……而且,媽媽會氣憤地説我都讓你幹嘛幹嘛了,你怎麼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孩子也覺得莫名其妙,剛才不是好好的麼,怎麼忽然就發火了?

當我們一邊同意孩子和小夥伴們去遊戲廳玩半天,一邊又希望孩子不要去,這時候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矛盾的,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而且如果父母經常有虛假的接納存在,會破壞親子關係,而且容易導致孩子不斷做出試探性行為。

無疑,孩子肯定都是喜歡被接納,但是當父母發出明確而誠實的內外一直的信息時,孩子也能富有建設性地處理父母的不接納。可以不接納,但接納一定要真誠。

第三、接納不了,誰的問題?

問題歸屬的界定原則

誰的需求造成的問題,誰的需求沒有滿足,就是誰的問題,誰就要去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另一方起輔助作用。

問題一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希望寫好作業,卻因為沒有做到而發脾氣,是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問題二是父母的問題,因為準時上班的需要很可能沒有被滿足,是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問題歸屬的界定是父母解決和孩子矛盾衝突的前提,只有高清楚是誰的問題,才能知道具體如何操作。

父母無需包攬孩子的問題

本文從各個角度闡述為什麼父母們那麼努力、那麼用心還是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另一方面父母對自己無需有完美的追求,在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要知道孩子的感受重要,父母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所以在孩子的所有行為當中,自然有父母可以接納的,也有父母不能接納的。這些都是養育過程中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對於父母來説,規則之外還有愛,這裏的愛包括愛孩子和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