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衞生大家談|丁園:把“三件套”“五還要”做到位,就是以最低成本穿上無形防護服
外出就醫,哪些防控事項需牢記?乘坐公共交通如何注意個人防護?返崗歸校,可以準備哪些防護用品?昨晚(7日),“公共衞生大家談”系列講座第七期特邀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丁園副研究員,與市民聊聊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當下,如何科學有效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讓病毒有隙可乘。
堅持“三件套”“五還要”,關鍵細節不鬆懈
人流動、車上路,當前,上海市已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公共交通及人流量不斷增多。市民外出期間,還應做好個人防護。丁園提醒,疫情以來,就始終提倡公眾要堅持防疫“三件套”,牢記防護“五還要”,直到今天,這個防護提醒依然重要,尤其在關鍵細節上不能有鬆懈。
以佩戴口罩為例,務必規範佩戴,遮住口鼻,而不是戴在下巴上。針對有市民提問:面對傳播能力更強的奧密克戎,出門在外是否需要佩戴N95口罩,丁園表示,一般來説,在户外時只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一次性醫用口罩,若需長時間在醫院、商場等室內環境逗留,或需與別人近距離接觸,建議選擇非閥門式的顆粒物防護口罩(如:N95、KN95)。要注意的是,天氣逐漸轉熱,防曬口罩、織物口罩等不能起到防護效果的口罩,不建議佩戴。
丁園還特別提醒,口罩佩戴時間延長後,不少人會下意識地抓口罩,“透氣”,而口罩佩戴期間,污染風險最大的恰恰就是外表面,因此如果有這個“抓口罩”的動作,要記得及時洗手;此外,脱卸口罩應勾取雙側耳掛帶後,輕輕拿下,切勿用手抓取口罩外表面拉下,取下口罩後也要清潔雙手。
運動時到底要不要戴口罩?丁園稱,劇烈運動時不建議戴口罩,但前提是選擇在人少、環境開闊的地方進行。建議市民根據户外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當環境條件無法滿足時,可佩戴口罩進行低強度運動,比如健步走、八段錦等。
她同時提醒,與人羣接觸務必保持社交距離,接觸有病毒污染可能的物品時,比如門把手、電梯按鈕、快遞外表面等,要勤洗手,洗手時最好用“流動水+肥皂液”徹底清洗雙手。丁園表示,這些都是“三件套”“五還要”的一個個具體的細節,有助於切斷病毒的傳播鏈,讓我們以最低的成本穿上“無形的防護服”。
出入醫院等特別場所,請給防護“加點碼”
進入醫院這類特別場所,還要給防護“加點碼”。
丁園稱,為避免醫院人羣過多聚集,增加病毒傳播風險,當前市民複診、開藥、健康諮詢,可儘量採用互聯網醫院資源。若有線下就診的需求,除了必須做好基礎個人防護外,還應注意三大環節。
第一,就醫前。按需選擇就近、相對熟悉的醫院。因為相對熟悉的醫院,可以減少“尋找”“逗留”的時間;就醫前還要做好預約掛號、錯峯就診。
第二,看病時。遇到需要候診時,要選擇通風相對好的位置等候;就醫期間,儘量多走樓梯,少乘坐箱式電梯;減少對公共物品的觸摸,觸碰後儘快進行手消毒;付費選擇非接觸方式,這些都是為了減少接觸傳播的可能。
第三,到家後。務必科學規範洗手,更換口罩,用消毒濕巾對隨身物品進行消毒擦拭。
日常生活中務必做好自我健康監測,一旦出現發熱症狀儘快前往發熱門診就診,就醫過程中,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外保持與他人的距離,陪同人員也要嚴格做好個人防護。
“小藍”“大白”沒必要,防疫到位更重要
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復工復產復學讓大家走出了家庭場景,進入更多社會場景後,防疫弦也不能鬆懈。
“企業員工、在校學生等都應積極配合防疫防護工作,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防疫沒有局外人。”丁園具體説到,企業員工返崗後,在非獨立辦公空間裏要戴口罩,接觸打印機、飲水機等公共物件,要及時洗手;儘量減少在公共區域逗留閒聊;錯峯前往食堂用餐,用餐時保持距離。學生返校後,可準備一個防疫專用袋,裝上口罩若干、消毒濕巾、免洗手消毒劑等防疫必備品,備用口罩尤其必要,學生在校運動出汗後,口罩防護效果可能“打折扣”,可及時更換。
公共交通工具相對封閉,乘坐是否安全?除佩戴口罩,還需注意什麼?就此市民提問,丁園表示,公共交通部門會嚴格實施人員核驗、清潔消毒和通風換氣措施,只要堅持做好個人防護,乘坐是安全的。與此同時,市民要注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過程中,除全程規範佩戴口罩,還應儘量少碰觸公共設施,到達目的地後,儘快洗手消毒;使用共享單車前,可先用消毒濕巾將把手、剎車、鈴鐺擦拭消毒;騎行結束後,儘快進行手消毒。
既然病毒那麼狡猾,有沒有必要穿“小藍”(隔離衣)“大白”(防護服)出門?對此,丁園表示,普通市民日常出行,“小藍”“大白”都沒有必要。
“一來,這些專業防護裝備,穿、脱都很有講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防護意義不大,反而可能因為穿着悶熱,引發身體不適。二來,因衣服上攜帶病毒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丁園表示,當前,提升防護意識,把關鍵細節做到位,比升級裝備更重要!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