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秦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成都市郫都區堅定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統謀劃、頂層設計、創新機制,探索走出了一條“融合共享”內生型的鄉村振興之路,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郫都答卷。
“十四五”期間,郫都區鄉村振興如何走在前列、起好示範?郫都區發改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提升鄉村振興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奮力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力爭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12月5日,在中國鄉村振興高峯會議暨第二屆縣(市、區)委書記共話鄉村振興研討會上,《成都市郫都區鄉村振興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正式發佈,為郫都的鄉村振興之路寫下了一個生動註腳。
這意味着,在郫都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有了一個系統性、綱領性的導則作為實踐指導。
“這樣一份綱領性的導則發佈,在全國鄉村振興工作中都是比較創新的一次嘗試,也將是一項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成都市郫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份導則有哪些看點?將如何指導鄉村振興工作。記者對導則起草人、鄉村振興從業人員進行了採訪解讀。
看點1:
導則兼具針對性和普適性 全面指導郫都鄉村振興工作
戰旗村
“制定導則是為了建立有序的鄉村振興資源配置和開發過程,讓農村形態在管控基礎上,讓生態價值轉化得到最大化的提升。”郫都區鄉村振興博覽園建設中心主任周路是導則起草人之一,據他介紹,導則在制定中堅持實現片區價值最大化原則,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提升片區生態價值,打通並拓寬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通道。
鄉村振興實施三年來,郫都區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先行先試、創新探索。據周路介紹,導則的具體內容中除了總則外,還包括生態資源價值提升技術導則、農房價值提升技術導則、大地景觀價值技術導則、基礎設施提升技術導則、商業服務業態提升技術導則、和開發項目策劃包裝技術導則。
上述提到的細則方向性很明確,“都是針對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建立不同的機制體制,從而制定導則進行落地。”
在走訪時發現,農户在種植花卉苗木時,對大地景觀缺乏統籌規劃,造成大地形態不統一,不美觀的情況發生。“實際耕種中有的也不太規範,比如田塊中有插花地這樣的情況存在。”在大地景觀價值提升技術導則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規避,明確了農田的生產功能、觀光功能和生態功能提升路徑。
據瞭解,導則適用於成都市郫都區“綠色戰旗·幸福安唐”鄉村振興博覽園等綜合開發片區,相關產業功能區、村(社區),“在適用範圍上,兼顧了針對性和普適性。”
看點2:
導則明確了具體的要求和細緻的操作辦法
生菜基地呈現優美的大地景觀
指導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台階,這是導則擬定的邏輯起點。不過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它的一大亮點是有了具體的要求和細緻的操作辦法,有力地促進落地實施。
大地景觀的場景營造,給出了參考性很強的具體指導,其中提到,“應儘量保留低潮田和高層田自然起伏地形,不大挖大填,力求同一高層田塊平整;不統一標準格田化,田塊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對農家房前屋後具有品種多樣性、勞作方便、簡單適用的農家菜園進行有效保護,維持‘小塊、自由、自然’的小田肌理,形成典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田基底景觀。”
記者瞭解到,導則在農作物和植物的種植方面,還給出了具體的作物參考,譬如“農田田埂及兩側,宜選擇玉米、豆類、當地果樹等傳統糧經作物和本土果樹種植”,“道路兩側宜選擇杜鵑、芙蓉、海棠等色彩美、姿態美、意境美的植物”。
事實上,類似的具體指導在導則中頻頻出現,不僅僅存在於大地景觀價值提升技術導則中。在基礎設施提升技術導則中,提到水資源時明確“農民集中居住區和20户以上散居院落應採用集中處理、分散處理或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方式,建設污水處理系統並定期維護。”
細緻的操作方法意味着更明晰的方向引導。“對於我們參與鄉村振興的新村民來説,導則的出台,讓我們更清楚政府引導的方向以及現代鄉村的發展機遇,有利於我們理清思路。”傅錄志是郫都區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總站站長、郫都區唐昌街道先鋒村先文化村長,也是一名鄉村振興工作的從業人員。在他看來,導則更像是一條排列着指向標的前進之路,指明瞭未來發展的每一步。“不僅能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也明確了參與者與村集體、當地村民之間的責權利,實現政府、村集體、村民、新村民多方共贏的局面,促進鄉村振興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他同時表示,這樣一份操作性極強的導則也讓他在今後的工作中充滿信心,“可以吸引更多有資源、有資本、有情懷的朋友們更加清晰地瞭解相關政策和機遇,加入我們,成為新村民、新農人中的一員,進而積極參與到鄉村振動的熱潮中。”
看點3:
優化生態本底 解密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提到郫都區的鄉村振興,就不得不提郫都區的區位優勢。這裏地處川西平原腹心,是都江堰自流首灌之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温和、雨量充沛。上風上水、八河並流,優渥的自然條件孕育了最具川西特色的田園風光。“如何繼續鞏固郫都區良好生態本底,在導則中也有具體體現。”成都市郫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余文正説。
導則中,首要原則便是要堅持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模式),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構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生態經濟體系,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其實就是探討生態價值轉化的路徑。”余文正提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導則中有了具體的體現。融入了生態元素的鄉村消費場景,鼓勵利用盆景、花卉苗木等生態元素,串聯鄉村綠道、街巷、車站、商業空間和郊野公園等,形成“觀光+商業”模式,反映鄉村商業主題;而在轉換鄉村生態價值時,主張依託鄉村種植園、體驗園、特色農產品基地等農耕資源,鼓勵以藝術的手法改造農業生產生活空間,開發鄉村旅遊、研學體驗、鄉愁尋味等農事體驗項目,切實做到讓藝術點亮鄉村,讓運動成為時尚。
“這也是增進民生福祉,提升農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具體體現。”余文正表示。
看點4:
強調特色 “川西林盤”是高頻詞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業大國,鄉村振興始終是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放諸全國,如何讓鄉村振興走出特色,這也是導則中具體細化的問題。梳理導則,不難發現,“川西林盤”是其中的高頻詞彙。
“依託區域歷史文化、川西林盤、農田水系、川菜產業等優勢資源,着重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鄉村旅遊、川菜體驗、文化創意等業態,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集散高地、川菜美食體驗消費勝地、近郊鄉村旅遊首選地。”就是重要原則之一。
在生態資源價值提升技術導則中,出台了林盤綜合管理細則,保護林盤原有特色喬木、植被,維持原有生態系統,並提出要重點打造“林盤+”示範項目。這其中,林盤開發利用應遵循原有生態本底,維持林盤與自然生態高度融合;要保護修復利用林盤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探索“特色鎮+林盤+農業園區”“特色鎮+林盤+景區”“特色鎮+林盤+產業園”發展模式,集成展示郫都林盤多樣、獨特的魅力價值。
在農房價值提升技術導則中,提出應結合川西地域特點、產業形態進行設計、施工,強化川西林盤文化要素,維持地方風俗;要梳理川西林盤古院落、古民宅、古遺址和古街等資源,適當植入鄉村書院、村民大戲台,打造體驗式、作坊式鄉村消費場景。
在基礎設施提升技術導則中,要發掘川西林盤、川西古民居、鄉土文物等鄉村物質文化,進行整修和保護。
“導則將川西林盤提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充分重視川西林盤,這也是郫都區充分發揮自身生態本底優勢和生態優先的集中體現。”余文正表示。
圖片由郫都區委宣傳部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