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作者 | 任平生

還記的那個2歲女孩拒絕跟爸爸進男廁的視頻嗎?

一對父母帶着女兒外出,

上廁所時爸媽想看看女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於是,爸爸揚言要帶女兒進男廁。

可是,女兒“無情”拒絕了。

“我不要去,我是女孩子,你讓我怎麼陪啊。”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最後,爸爸將女兒安排在最靠近門口的位置。

並且不斷叮囑孩子,哪裏都不準去,有事立刻大喊。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2歲的小女孩,已經開始懂得男女有別,

即使是自己的爸爸也不能破壞這個規矩。

可以料想到,

小女孩在日常生活中被潛移默化地留下了性別意識。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父母缺乏界限意識,

又或者喜歡幫孩子包辦生活中的眾多事情,

比如,

孩子到了6歲之後,

異性父母習慣性地幫孩子換衣服。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

以為孩子還小,不存在性教育,

也不會有性心理。

實際上,

孩子從出生起,性心理就開始發育。

到一歲左右,

就能和父母雙方的互動中,

朦朧地意識到男女是有區別的。

而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程度和生長環境有着密切關係。

如果想讓孩子有一個健全的性格,

那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不要在孩子眼前換衣服:教孩子懂得保護自己

曾經有朋友向我傾訴:

孩子的公公婆婆經常在孩子面前換衣服,

孩子的爸爸也喜歡光着膀子在家裏穿條內褲走來走去,

後來,3歲的女兒也喜歡光着身子在家玩。

她意識到,

原來在孩子面前換衣服、光着身子行走,

會給女兒一個“自己的身體隱私好像不是什麼大事”的印象。

其實,

3到5歲時恰好是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父母對身體界限的模糊,

也容易讓孩子對自己身體隱私沒有保護界限,

甚至喪失應有的自我保護警戒線。

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視頻,

工作人員在徵得家長同意後,

針對“讓孩子脱下衣服有多容易”的測試主題,

派出一個男性和孩子進行互動,

觀察孩子的反應。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視頻中,

一位男性拿出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謊稱是媽媽買的,

想得到就要脱掉舊衣服。

讓媽媽們大吃一驚的是,

只有一個孩子堅決拒絕在陌生人面前脱衣服。

而其他的孩子很容易就相信了這個叔叔的承諾,

甚至,還讓叔叔幫自己脱掉衣服。

也就是説,在大多數孩子心中,

在陌生人面前脱掉衣服,

並不是什麼危險的事。

看到這兒,你或許會説,

那是不是意味着,

在孩子三歲後,

我們換衣服避開孩子,

告訴孩子保護好自己

孩子就懂得學會保護自己了?

並非如此如此,

如何疏導,其實也顯得尤為重要。

3-5歲的孩子,

對於自己和異性的身體都處於探索階段,

如果孩子的好奇得到正確的引導,

則會很自然地度過這個階段,

否則,反而會因為“好奇”和“無知”而造成更大的影響。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我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剛上初中的小男孩,

因為在教室撕扯開了一個女生的衣服,

而被拉到了警局。

當警察問:

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很坦白地告訴警察:

我就是想看看她的身體。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後,

警察們發現,

原來這個男孩在小時候很多次都看到媽媽在換衣服,

便對女性的身體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

看到兒子偷窺,

媽媽只是粗暴地叫孩子走開,

從未給關注過孩子的心理,

也從未向孩子解釋男女身體的差別和界限。

於是,

男孩進入青春期後,

依舊在好奇心的趨勢下,

做出了這個荒誕的行為。

在孩子3歲之後,

父母除了給孩子一種性別感。

也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

及時解答孩子困惑,

告訴他不僅保護好自己,

也要對別人的隱私保持尊重。

只有父母有身體隱私意識,

並且強化給孩子,

才能讓孩子們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

並且不侵犯別人的隱私。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上廁所要避開孩子:給孩子科普“身體知識”

“一位寶媽帶5歲兒子進女廁”的新聞曾引發空前熱議。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有的網友認為帶孩子進異性衞生間,

損害了其他人的隱私和權利;

也有網友認為應考慮到孩子的安全問題,給媽媽多一些理解。

其實更讓網友在意的是,

5歲的小男生其實已經早已有了性別意識,

母親的行為,顯然不利於孩子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孩子的性教育,早就從出生就開始了。

我們會根據孩子的性別去準備衣服。

也會對女孩叮囑:

你是女孩,所以你只能上女廁所。

爸爸上洗手間的時候,你也不能跟着去。

......

這一切都會影響孩子對性別的認識。

從兒童心理學來説,

從3歲開始,

異性父母上廁所就儘量需要避開孩子。

鄰居家的女兒欣欣每次出門,

無論是不是公共場所,只要想尿尿了,

脱下褲子就尿。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

她從小在家就沒有被教育過,

上廁所是一個隱私行為。

父母上廁所時,

孩子跟着一起,父母並沒有阻止。

長此以往,孩子沒有這個認識:

私密部位是不可以給人看的。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説,

兒童在18個月-2歲時,

對性別的理解還很表面簡單,

但對於性器官,

他們有了一種模糊的探索心理。

父母可以暫時不做太多幹預。

到了3-5歲這個階段,

是孩子逐步獲得性別印象、建立自身性別角色的重要階段。

他們會對性別差異產生強烈好奇,

她會直接問大人自己是從哪裏來。

甚至還會打聽關於生育和分娩的各種器官,

也開始注意到了男孩和女孩的身體差異。

這個時候,父母的引導就尤為重要。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就像我家4歲的女兒也會問我:

“為什麼我上廁所就要坐着,男孩子就要站着呢?”

抓住這些機會進行科普,

反而可以讓孩子對身體發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朋友琳琳曾有過一件尷尬的事情。

一次,她來例假了,帶着血的紙被放到了垃圾桶裏。

4歲的兒子看到後,問她:

媽媽你怎麼了?屁股怎麼流血了。

她最開始的反應,其實是尷尬。

沒多久,她覺得這是一個好時機,

於是,她對孩子説:

媽媽肚子裏裏邊有個小房子。

每個月都會有一個叫月經的小精靈來幫助打掃子宮。

媽媽流出的血,就是月經精靈打掃出的垃圾。

兒子又問:所有女生都有嗎?

朋友回道:

很多小女孩沒有月經精靈,

是因為房子還沒有建好,長大後他們自然就會來了。

兒子是懂非懂,點了點頭。

在這些時刻,

其實不必用代指、撒謊等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用科學和坦然的態度去解答孩子困惑,

對孩子的自我認知、情感認知都有重要影響。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異性家長不要給孩子洗澡:幫助孩子建立性別意識

演員黃磊曾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個給女兒洗澡生活細節。

他的本意是説,小女兒是個小吃貨,看到什麼東西都想吃。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可很多網友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姑娘大了,還用爸爸給洗澡?”

網友的擔心,其實很正常。

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説過:

“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

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在一個韓國綜藝節目上,

一個父親喜歡和成年女兒一起洗澡,

並稱“我的女兒=我的身體”。

而女兒已經開始反感,並稱不喜歡這樣的做法。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這種令人毀三觀的行為,

也引起網友們關於“異性父母和孩子共浴”的話題討論。

在孩子3歲以後,

就該慢慢減少異性親子共浴了。

4歲以後,異性家長需要徹底退出幫孩子洗澡的場景。

並在同性家長的鼓勵下,

培養孩子自己獨立洗澡的能力。

心理治療師艾瑞克森在《青少年的同一性問題》中提到:

一個男孩需要模仿他的父親使自己成為一個男孩,

一個女孩需要模仿自己的母親使自己成為一個女孩。

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認知能力開始具象化。

同性父母帶孩子一起洗澡,

男孩發現自己跟爸爸一樣,

女孩發現自己跟媽媽一樣。

於是,男孩女孩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性別特質。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父母還可以在共浴的時候,

向孩子傳遞自我保護的理念。

比如,我會在幫孩子洗澡的過程裏告訴孩子:

身體的某些部分是私人的。

除了媽媽幫你洗澡之外,其他人都不能輕易觸摸。

關於身體的變化,你要告訴爸爸或者媽媽任何你覺得不好或者有趣的事情。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

她會在這個過程裏,懂得尊重他人的隱私:

如果浴室門關了,

進入要敲門並詢問;

父母已經不再適合為我洗澡,

我應該找媽媽/爸爸幫我洗澡;

如果我不希望被別人擁抱或者觸摸,那麼別人就不能這麼做。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從尿布到約會》的書裏提出過一個概念是“可教時刻”。

指的是生活中有很多可教時刻,

利用好巧妙的時機,一次只説一件事情,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裏學會關於身體的很多知識。

其實,孩子的性教育並不等於性行為教育,

並不是關於“你是如何出生”這個問題。

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瞭解關於身體發育、親密、尊重等話題。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這些年,層出不窮的性侵事件,

其實也和兒童時期所受的性教育有關。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滲透性教育。

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保護自己,

更能幫助孩子達到情感意識的成熟。

所以,

一起把握生活中的這些“可教時刻”吧,

助力孩子收穫未來的情感幸福。

——End——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三歲以後,這三件事必須避開孩子,特別是家裏有兒子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