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日均仍有400人死亡 美國大多數民眾卻已“舉手投降”遺忘新冠最糟糕的日子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8月22日電 據《衞報》報道,儘管有跡象表明美國最新的新冠感染病例激增有所放緩,但美國平均每天仍有400起死亡病例報告。美國各地佩戴口罩和社交距離限制執行日益不嚴格。但是,許多仍在大流行前線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受到嚴重影響的新冠患者不禁要問,其他人是否太快地遺忘了大流行最糟糕的日子。
根據衞生和公共服務部的數據,即使今年夏天美國各地的入院率因高度感染性變體而增加,目前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數量在4.3萬。然而,自春天以來,全美平均每天有400人因新冠死亡,這仍然是保健官員關注的數字。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臨牀副教授阿加凡·薩勒斯(Arghavan Salles)表示,她對官員和公眾對待新冠病毒的態度感到沮喪,它繼續使醫療工作者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薩勒斯説:“這感覺有點像對個人的侮辱,就像我們所有的犧牲完全沒有意義,因為最終沒有人關心(大流行)。”
最近的大部分感染來自奧密克戎亞型株BA.4和BA.5,其原始株在8個多月前首次出現。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顯示,這兩個變種似乎佔美國病例的80%以上。
隨着病毒繼續變異,突破性和反彈性感染正變得越來越普遍,特別是BA.5變體。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6月份發表的新數據顯示,BA.4和BA.5似乎可以躲避已經完全接種疫苗和加強劑的人以及以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的抗體反應。
隨着大流行的蔓延和疫苗的推出,許多限制正在放鬆。各州一直在取消嚴格的容量限制和大規模的口罩命令,而許多其他州則不再需要接種疫苗證明才能旅行或進入餐飲設施。
上週,CDC發佈了新的指導方針,放鬆了關於社交距離和隔離的建議。除非出現症狀或檢測呈陽性,否則密接者不再需要隔離。未接種過疫苗的人,在密接的第五天就要進行檢測,戴上“優質口罩”。此外,CDC 不再建議篩查未曾接觸過病毒的無症狀個體。
薩勒斯對此持反對意見,“新指南建議密接者不需要隔離,而應該戴口罩,這可能會加速疾病的傳播,尤其是他們甚至沒有説戴什麼樣的口罩。在他們看來,什麼是“優質口罩”?而且,鑑於沒有戴口罩的規定,人們戴口罩的總體比例很低,人們似乎不太可能遵守這一規定。”她説。
“他們指導建議那些檢測呈陽性的人只需要隔離五天,但應該避免與那些‘可能會因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病重’的人在一起……(表明)他們只關心那些感染風險很高的隔離者。”她説。
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他人的健康問題、藥物或免疫系統。因此,薩勒斯認為該指南將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身患殘疾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面臨更大的患病風險。
目前,只有 67% 的美國人口被認為完全接種了疫苗。此外,只有32%的人口接受了加強劑。醫療保健官員一再強調疫苗在緩解新冠大流行方面的有效性。然而,由於錯誤信息、謹慎和其他因素導致的對疫苗猶豫不決地態度繼續阻礙了許多人。
本月早些時候,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警告人們,如果他們沒有及時接種疫苗或加強劑,他們將經歷一個艱難的秋冬。
福奇説:“如果他們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得到加強劑注射,他們就會陷入困境,”並補充説該國的疫苗和加強劑接種率“相當令人沮喪”。根據福奇的説法,針對BA.5等較新變體的疫苗可能會在下個月上市。 “如果你不擔心你的個人風險,那就為了你的共同責任去注射。”他説。
5 月,白宮新冠肺炎疫情協調員阿什·賈(Ashish Jha)預測,美國可能會在冬季出現1億新感染病例以及大量死亡和住院病例的大幅激增。
世界衞生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説:“我們確實仍處於大流行之中,全球傳播劇烈,每天有近100萬例病例,可悲的是每週有超過1.4萬人死亡。在如此高水平的傳播下,新冠病毒繼續進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醫護人員繼續面臨每天的戰鬥,不僅要與病毒作鬥爭,還要與該領域的嚴重人員短缺和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作鬥爭。
美國各地的許多醫院都面臨着嚴重的護理短缺問題。紐約市西奈山醫院的護士馬修·艾倫(Matthew Allen)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在紐約,護士短缺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紐約州護士協會主席朱迪·謝里丹-岡薩雷茲(Judy Sheridan-Gonzalez)在急診室工作了40年,她曾經一次照顧6名患者。現在她有時會照顧20人,“盡你所能,”她説。
根據馬薩諸塞州衞生與醫院協會最近的一項調查,馬薩諸塞州急症護理醫院13.6%的護理職位空缺,全州有超過5000個護理職位需要填補。
2020 年4月,紐約市一位頂級急診室醫生在新冠大流行的毀滅性前線工作後自殺身亡。“她試圖做她的工作,結果卻害死了她,”菲利普·布林(Philip Breen)醫生談到他的女兒洛娜·布林(Lorna Breen)醫生時説,她是紐約長老會艾倫醫院急診科的醫療主任。
“我們的一線工作人員還沒有看到後疫情時代的世界,而這種經歷是我們未來幾年都會感受到的。”醫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