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邊縣城西南45公里的白于山區腹地,有個王渠則鎮,這裏風景美,“好人”多。
然而,提起以前的王渠則鎮,大家都會皺起眉頭。“過去沒人願意來這兒,到處亂糟糟的,人的素質也跟不上。”“村裏住的是窯洞或者磚木結構的房子,柴草亂堆亂放……”
後來,是西澗丹林的吸引,讓更多人來到這裏……
“紅”在林間
8月12日,王渠則鎮秋雨綿綿。鎮長王志雄拿出一本厚厚的靖邊縣誌,翻到第101頁,只見“西澗丹林”四個字後寫着:“在鎮羅新城長澗一帶,每秋色西來,萬樹迎霜,渥若點丹。”王渠則鎮的美,要從“西澗丹林”這個名字説起。
王渠則鎮的人經常哼一句陝北民歌:“四十里長澗羊羔山。”他們説,這“四十里長澗”指的就是“西澗丹林”一帶。從1958年開始,當地羣眾自發種植杏樹、檸條1萬畝。1978年、1979年,當地幹部羣眾又在澗地種了3萬餘畝楊樹,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澗地防護林自然屏障。
樹林不僅保護耕地免受風災危害,也成就了“西澗丹林”四季的風景:春季萬木初榮,夏季樹木葱鬱,金秋萬木迎霜,隆冬銀裝素裹。“再過一段時間,就能看紅葉了。”王志雄很驕傲,“我們這裏杏花開完桃花開,桃花開完黃芥花、蕎麥花開,秋天還能看紅葉,一年四季風景不斷!”
近年來,為了推進鄉村振興,王渠則鎮加快了美麗鄉村建設步伐,發展鄉村旅遊,推進三產融合發展,成功舉辦了“西澗丹林”杏花節,還將繼續舉辦夏季“黃芥花節”、秋季“紅葉節”,讓鄉村旅遊成為農民致富的新途徑。王渠則鎮王渠則村的李新民很高興:“辦杏花節的那六天時間,我賣餄餎都掙了四五千元!”
隨着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鎮上各村的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素質也提高了,不但能把自家衞生搞好,看到其他地方不乾淨,也會自覺掃一掃、鏟一鏟。
“富”在花間
大片金色的黃芥花在近處搖曳,粉白色的蕎麥花在遠處冒雨生長。在王渠則鎮,這些花不僅獨具美麗,可供觀賞,還為貧困户帶來了好日子。
居住在王渠則鎮長渠溝村的楊福軍以前是貧困户,他有兩個孩子要養,自己有胃病,生活很艱難。“以前的日子不行,到處需要開銷,又沒啥收入。”楊福軍説,“後來在扶貧幹部的幫扶下,我們種了蕎麥、黃芥、玉米,又養了山羊、公雞……”如今,楊福軍一年收入達九萬多元。
王渠則鎮在各村發展種植富硒蕎麥,光長渠溝村就種植了2600畝。當地將富硒蕎麥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培育,並在深加工、包裝、品牌培育和營銷推廣上下功夫,提升了農產品價值鏈。
就這樣,楊福軍通過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脱了貧。他所種的蕎麥、黃芥等在長渠溝村有很多,這也與村裏的“黃花古戍”有關。
“黃花古戍”是靖邊縣八大景觀之一,縣誌上這樣記載它:“野菊滿道,秋色甚佳。”王渠則鎮黃花古戍休閒觀光農業核心區就位於長渠溝村。
2017年,王渠則鎮在長渠溝村重點打造以“黃花古戍”為載體的休閒觀光農業,將特色農業與旅遊觀光深度融合。鎮黨委、鎮政府採用“黨建 旅遊 合作社”模式,引導農民和貧困户加入合作社,發展種植養殖產業。
黃花古戍休閒觀光區種植黃芥2000畝、蕎麥1000畝、向日葵1000畝、穀子400畝,並對這些小雜糧進行深加工。同時發展休閒農業,指導農户適度規模化種植,對種植特色農作物的農户進行適度農資補助,激發了農户種植積極性,並且帶動休閒觀光旅遊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現在日子好了,我們想着要繼續把蕎麥、黃芥種好,不斷致富。”楊福軍和妻子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以後還想發展一個家庭農場,讓大家可以來採摘。”
“好”在人間
王渠則鎮的風景好了,人也更好。近年來,這裏出了很多“好人”,從“陝西好人”到“中國好人”都有。
廟界村的“80後”黨員屈玉淵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從大學二年級開始,他利用假期時間為靖邊等地的孩子義務教授英語。他每年都會在全國60所高校和靖邊舉辦公益巡迴演講,用知識和行動傳播着自己的能量與愛心,温暖着社會,也實現着個人價值。屈玉淵作為助人為樂好人,登上了2015年的“中國好人榜”。
同樣入選“中國好人榜”的還有王渠則村的姬春梅。她的丈夫去世時,留下20多萬元的債務。此後7年多時間裏,姬春梅靠種地養家還債,直到病倒在牀,仍要把債務一點點還完。“受苦受累我不怕,自家的地不夠種我還要承包別人家的地來種。”她説,“我就想把這些債款全部還上,用行動表明,做人是要講誠信的。”姬春梅作為誠實守信好人,登上了2016年的“中國好人榜”。
廟界村黨支部書記白鬍親登上了今年的“陝西好人榜”。除夕當天,白鬍親參加完鎮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會,便匆匆回村,緊急召開會議,開始和村幹部挨家挨户地對重點人員進行排查。白天,白鬍親入户摸排,晚上,他還進行電話排查。他夜以繼日地將廟界村近500户2000餘人全部摸排清楚,並對重點人員實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羣眾安全有了保障,而白鬍親卻由於連日勞累,在1月31日到王渠則鎮政府領取疫情防控相關文件及報送排查信息報表時,昏迷在車內。幾天後,經搶救無效,他最終犧牲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這些“好人”們,是王渠則鎮最美的風景、最大的驕傲。他們的故事在這裏流傳着,也讓文明之風吹拂在黃土高原縱橫的溝壑間,讓美好在長澗邊持續浸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