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美國國會調查去年1月6日國會大廈騷亂的一系列聽證會9日啓動,首場聽證會當晚8時黃金時段由電視媒體同步直播。
一如預期,由民主黨主導的聽證會所呈證據聚焦於前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那場騷亂中扮演的角色,試圖證明他為保住總統寶座,鼓動支持者發起一場“未遂政變”。
特朗普及共和黨方面指認“國會騷亂事件調查特別委員會”是民主黨製造的“政治煙幕”,旨在推動投票規則等方面的改變,在11月中期選舉來臨前打擊對手、為己牟利。
這是6月9日在美國華盛頓國會拍攝的國會眾議院負責調查去年國會大廈騷亂的委員會舉行的首場公開聽證會現場。新華社發(亞倫攝)
家屬下屬均作證
國會騷亂事件調查特別委員會詢問了1000多人,包括特朗普親屬及其任內政府高官和議員。首場聽證會上呈現了在特朗普任內辭職的前司法部長威廉·巴爾、特朗普女兒伊萬卡的預錄製視頻證詞。
聽證會首份視頻證詞出自巴爾。他説,自己當時告訴特朗普,不認同對方關於2020年總統選舉存在大規模舞弊、所謂“選舉遭竊取”的説法,認為那都是“胡扯”。
伊萬卡在證言中説:“我尊敬司法部長巴爾,所以我認可他説的話(不存在選舉大規模舞弊)。”據媒體先前報道,發生騷亂時,曾有總統顧問頭銜的伊萬卡試圖勸父親向支持者喊話,制止對國會大廈的攻擊。
向調查委員會提供證詞的還有特朗普長子小唐納德·特朗普、伊萬卡丈夫賈裏德·庫什納、前代理司法部長傑弗裏·羅森、前副總統邁克·彭斯的高級助手,以及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馬克·梅多斯。梅多斯向調查委員會提交了他與特朗普身邊人關於選舉和騷亂的2000多條來往文字信息。
2021年1月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舉行示威遊行。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調查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眾議員本尼·湯普森在開場白中説,“1月6日騷亂是一場未遂政變的高潮……是一場明目張膽的圖謀推翻政府的行動。這一暴力事件不是偶然,它是特朗普的背水一戰。”
調查委員會副主席、眾議員莉茲·切尼的發言直接把暴力騷亂的發生歸咎於特朗普。“那些侵入我們國會大廈、與執法人員搏鬥數小時的人受到了特朗普總統的鼓動,他告訴那些人選舉遭竊取、他才是合法當選的總統。特朗普召喚、集合了那些暴徒,點燃了襲擊的火源。”
莉茲·切尼是前總統迪克·切尼之女,調查委員會兩名共和黨成員之一,經常直言批評特朗普,並因此被罷免黨內領導職務。
特朗普當天發表聲明,稱調查委員會成員是一羣“政治惡棍”。
2021年1月6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舉行示威遊行。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兩名現場作證的證人中,一人是國會警察局女警員卡羅琳·愛德華茲,講述了被騷亂人員推倒導致腦部創傷的經歷;另一人是紀錄片製作人尼克·奎斯特德,他拍到了支持特朗普的極右翼組織“驕傲男孩”和“誓言守護者”成員衝擊國會的場景,還拍到這兩個組織的首領在騷亂前夕在國會附近一處地下停車場碰面。
兩名涉事首領及同組織多名成員已被聯邦檢察機關起訴,指控罪名包括“陰謀煽動叛亂”。包括他們在內,司法機關迄今已對800多人提起涉騷亂指控。
聽眾席上還坐着其他親歷騷亂的國會警察。
騷亂中有5人死亡,包括1名國會警察,約140名執法人員受傷。
2021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在首都華盛頓參加集會。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輿論仍以黨派分界
從9日至23日,共有6場聽證會,民主黨方面預告將曝光指向特朗普及其盟友不法嫌疑的大量“猛料”。大多數電視媒體9日晚直播了首場聽證會,作為共和黨“發聲筒”的保守派媒體福克斯新聞台沒播。
對於民主黨主導的聽證會“大戲”,政界和民間輿論仍以黨派分界。
面對5個月後的中期選舉中與民主黨爭奪國會控制權的局面,共和黨一直試圖淡化或否認國會大廈騷亂的暴力性和嚴重性。
9日發佈的路透社與益普索聯合民調結果顯示,共和黨人中仍有大約55%相信是“左翼”示威者發起騷亂;58%的人認為當天大多數示威者安分守法。
美聯社形容這場騷亂是美國國會自1814年遭英國人火燒以來所受到的“最暴力的衝擊”。少數共和黨籍國會議員在騷亂後不久批評過特朗普,後來幾乎全部改口。
這是2021年3月3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國會民主黨人推動成立國會騷亂事件調查特別委員會。委員會組建過程中就表現出激烈黨爭。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提名的5名共和黨委員中,有2人因支持特朗普推翻總統選舉結果而遭到民主黨籍眾議長南希·佩洛西否決。麥卡錫於是撤回他提名的全部人選,佩洛西則自行任命公開反對特朗普的2名共和黨眾議員加入委員會。否決少數黨提名的委員會人選,這在美國政治史上前所未有。
調查啓動後,遭到共和黨方面抵制。麥卡錫拒絕傳喚,稱調查是“騙局”,調查委員會是“美國曆史上政治性最強、合法性最低的委員會”。
媒體解讀,調查委員會聽證會試圖證明特朗普核心圈成員參與策劃了襲擊國會的行動,而且“美國民主”正在受到威脅。現任總統約瑟夫·拜登説,那場襲擊“顯然、公然違反了憲法”。(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