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新時代”主題徵文丨驛路
本文轉自:人民網
從望江村到臨江城,有一條寬敞筆直的沿江公路,靠鴨綠江邊還修了步行棧道和一條自行車專用道。
自被派到望江村駐村後,我就時常騎着自行車從這條路去村裏——吹着鴨綠江的江風,看着江面青山的倒影和異國風光,清澈蔚藍的江中不時有野鴨撲稜稜地飛起,然後在不遠處降落……
從城區去村裏,騎自行車二十多分鐘就到。還有5路公交車,大約二十多分鐘一趟,非常方便快捷,途中有個當石溝,還修了一個停車場,行人可以在此遊覽、休息、品嚐美食,算來這條公路完備的基礎設施修建了有十年了。
可是在以前,人們出行可就沒有這麼方便了,一開始這條沿江路是不存在的,從村裏到城裏走的是山上的一條盤山路。據説那條老路崎嶇不平,坡度大,彎路多,而且路基窄,會車都是困難和危險的事。
那時候沒有公交,村民出行只好坐鐵路客車,但一天一個來回的車次往往滿足不了需求。有的人便騎自行車從鐵道邊的小路走,小路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尺多寬,一面是鐵道,一面是江水,鐵道邊是懸崖般的幾米、十幾米高的擋牆,下面是亂石和滔滔江水。但當時人們已經練成一身好本事,能在這麼窄的小道上騎行自如。我就曾經親眼看到過,感覺很是驚歎。
看着雲霧繚繞的山上,我時常很好奇——這條老路早就沒人走了,現在它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想找機會走一趟。今年4月的某一天,天氣晴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騎着山地自行車,打聽了一下山路的大致方向,就從望江村起步,向山上出發了。
從村部走了沒多遠,就見到一個山莊,山莊規模不小,接待幾十人應該沒有問題。山莊依山修了一個觀景台,面向鴨綠江,等待遊人來在這裏把酒臨風。
過了山莊,就正式上了山路了,我稍微猶豫了一下,因為不知道在這條路上會遇到什麼,不知道會不會遇到什麼奇怪的動物,不知道會不會有塌方和坑窪……
這段山路太陡,只好推着自行車走。此時我才發現,這條路的路況還不錯,雖然窄了點,但都修了水泥路。從這裏向山下望去,風光自是別有不同。在近處看,江水清澈中帶着暗綠;在山上遠觀,江水又是一片純粹的藍。鴨綠江水在陽光下向西靜靜流淌,彷彿無論多少歲月過去,都那樣波瀾不驚。
快到當石溝了,我驚喜地遇到一處美景,遠遠地看到一座山巔上有一處樓閣,原來這就是望江樓。從望江樓拾級而上,鴨綠江的風景盡收眼底,下面還有薛禮的雕像。望江樓,雖然不是一座名樓,但卻是值得一看的地方。
很快就到了當石溝,過山溝時有一座小橋,我打聽到這座山的名字叫老牛槽山。
接下去的一段山路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原來這裏並不是罕無人跡,而是時時能遇到上山耕作的農人,山上開闢了很多果園。現在正是花開的時候,那些梨花、杏花、櫻桃花、李花等競相綻放。這一帶是水果之鄉,氣候與土壤特別適合栽種果樹,這裏的葡萄都是蜜汁葡萄,香甜多汁,李子的品種大多是梅李,果實個頭大,幹碗李子酸甜適口,遠近聞名。
在山上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生花樹,也是開得繁盛。杜鵑花紅、櫻桃花粉、梨花雪白,在山上層層疊疊地開放,簡直把這裏裝扮得像花果山一樣。
在冬天的時候,你是找不到它們的。這些樹,在秋冬季節落盡了葉子,在寒風和冷雪中度過嚴冬,那時它們看上去瘦削乾枯,躲在樹林中,毫不起眼。
在生命的低谷,它們一直孕育着生機和力量,到了冰消雪融、春風吹拂的時候,它們馬上就煥發出了生機。它們的樹幹並不高大,枝葉也普普通通,只有在綻放的時候,遊人才會發現它們的生命有多美麗。
山上有很多果農在辛勤耕作,剪枝、授粉、積肥。雖然現在的化肥已經很普及了,但這一帶的農民還是喜歡用農家肥,他們覺得用農家肥種出來的果蔬,味道好,綠色環保,而且保證了地力不會減退。在我接觸的農民中,都對土地非常愛惜。農村幾乎每户都有一輛三輪車或四輪車,他們把農家肥運到山上,在路邊晾曬,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施肥。
在這條山路上,我不僅看到了美景,還聽到了優美的歌聲。不知走了多遠,在山路的拐角處赫然出現了一大片果園,裏園裏種的大多是李樹,那一樹樹李花開得非常繁盛,在李花的深處,我聽到一位女子甜潤的歌聲,歌聲隨風傳入耳中,是一首我沒聽過的歌,其中有兩句歌詞我記住了,“花開的時候你就來看我,等你來摘最美的那一朵。”在花叢中配上這樣一首歌,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
她似乎是在用手機直播,在向遠方的朋友展示她種的果樹花開得有多好。面對這滿園的芬芳馥郁,我沒有去打攪她,又奔向未知的前路。
走着走着,水泥路已經消失了,變成了土路,這種土路現在即使在農村也很少看到了,也許這一段才是這條路當年的原貌,路面上長着蒲公英和車前草,路邊不時有山泉湧出。還要路過一個個水窪,水窪裏有癩蛤蟆在遊動。我還看到有松鼠在活動,這裏的松鼠不是常見的棕色,而是黑色的。
當年從東北通到關外,分為陸路和水路,水路是鴨綠江無疑了,在臨江境內被稱為朝貢道的陸路是哪一條一直沒有定論。如果要修朝貢的陸路,沿鴨綠江的走向來修是非常合理的,因此我認為,我走的這條路很有可能就是當年的朝貢道,或者稱為驛路。
這條路真是是陡峭崎嶇,好在我的山地自行車走這種路倒是正適合,太陡的坡騎不動時只能推着走。很快地,到了山路的制高點,開始下坡了,此時再騎起來就輕鬆多了。
快到城區的時候,才發現山上還有一個小村莊,打聽了才知道,這是新市街道的六隊,村裏養牛的人家非常多,這裏雖然地處偏僻,但生活應該是富裕的。
當年闖關東的鄉民,有着極強的生存能力,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無論是江邊還是水畔,他們都能落地生根,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
終於回到沿江公路,回首望去,驛路在山間若隱若現。也許它曾經是從臨江到望江村、葦沙河甚至於到集安、丹東唯一的一條沿鴨綠江的陸路,今天,它完成了歷史使命,但它並不是一條被廢棄的路,它依然是一條充滿了生命和活力的山路。
此行雖然很累,還有一點冒險,但收穫很多,看一看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小時二十多分鐘。
我看着寬敞平整的公路和路邊纖巧的自行車道、舒適的步行棧道,由衷地感覺到過去和今天的變化,今天的吃穿住行都如此完善和便利,在過去那個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這一路真是不虛此行。
我想,我還會上這條路上去看看的,看看它有沒有什麼新的變化——我看到了它春花盛開的樣子,還想看到它碩果累累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