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度為何自絕於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4大原因犯下“歷史性錯誤”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第一軍情作者:執戈者

歷經8年談判後,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終於於11月15日正式啓航。此次簽署RCEP的共有15個成員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10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達5.2萬億美元,均佔全球總量約30%。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着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這是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用實際行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步,對於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穩定全球經濟具有標誌性意義。

然而,細心的人們注意到,2012年參與啓動RCEP談判的印度並不在這個名單之列。事實上,印度是在2019年11月的第三次RCEP領導人會議上——也就是談判的最後關頭宣佈退出,決定不參與簽署RCEP協定的。在當時,印度的這一突然決定,還讓談判一度陷入困境。其實,就是在此次15個國家在簽署協定後,東盟和多個國家還在呼喚印度的“迴歸”,併為印度“保留了開放的大門”,甚至讓印度可以不像其他後申請加入的國家和地區那樣從頭開始談判,可以“隨時迴歸”。

然而,從印度方面的態度來看,儘管它加入RCEP的意願很高,也受到了很多的“優待”,日本此前還在2019年曾一度做出過與印度“共同進退”的決定,但是,印度基於自身需求的各種考量還是抵制了RCEP。針對印度的缺席,新加坡著名學者克拉布里特表示:這是RCEP的一個挫折,也是印度犯的一個“歷史性的錯誤”。

那麼,印度為何在關鍵時刻拒絕簽署RCEP?這背後當然有它多方面的考慮。

首先,就印度經濟發展程度來説,加入RCEP將面臨一個尷尬的位置。一方面,印度與日本、韓國等較為發達的經濟體相比,處於明顯的下游位置;中國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與強大的生產能力,也不是印度可以匹敵的;印度唯一具有的勞動力優勢,在面對東盟各國充足勞動力競爭時也失去了相對優勢。因此,印度十分擔心在RCEP框架內撈不到好處,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印度雖然自詡這世界性大國,但它的影響力和經營的重點仍然在南亞次大陸地區。在這個區域內,印度有着無與倫比的優勢,周邊那些中小國家要麼被印度控制,要麼如巴基斯坦,被印度無情地打擊和排斥,印度在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南盟)自由貿易區內保持着主導性優勢,而印度加入RCEP顯然不會取得這樣的位置。以印度的經濟水平,不僅無法與中日相提並論,甚至連東盟的經濟體量和地位都不如,這讓向來習慣於在小圈子內稱王稱霸的印度很難接受。

第三個原因,是印度“拼命佔便宜寧死不吃虧”的心態在作祟。印度總是把兩頭佔便宜的大國平衡外交策略應用到經濟領域,在國家間交往時總也總是本着利益最大化、義務最小化原則行事,一切的談判與合作都要優先最大限度滿足印度自身利益的需要,而把他國利益空間儘可能壓縮到最小、這種做法,自然讓印度與別國的談判合作變得十分困難,很多達成的協議有時也難以執行。在RCEP談判中,印度也想保持“特殊地位”,便宜盡佔義務少攤,這顯然不符合RCEP自由貿易、平等協商的原則和宗旨,因此印度也就拒絕了。

最後一點就是,印度“瑜亮情結”發酵。印度總想與中國比高低,總是擺出一副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姿態,甚至還在邊境問題上對中國擺出強硬的姿態,而美國對印度的拉攏也進一步助長和膨脹了印度與中國一較高下的心態。然而,印度在真正面對中國時到底有多少底氣,自己心裏還是十分清楚的。“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印度的“英雄氣短”。RCEP是一個區域自由貿易組織,經濟合作是本質,印度很難進行那些政治外交式的神操作,由此,印度自知無法取得與中國同樣的影響力,所以也就沒有太大的動力加入RCEP。這與印度拒絕“一帶一路”倡議的考慮有着一致性。

印度“小算盤”打的太多,也就缺少了“算大賬”的思維與能力,這也是印度在國際交往中往往吃啞巴虧的重要原因。印度一方面想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另一方面卻自囿於南亞那個小圈子稱老大,總想與中國比個高下,卻不知中國經濟的成長壯大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打開國門擁抱世界,在與強者競爭中最終“經風雨見彩虹”。如果印度繼續將自己封閉在時代潮流之外,試圖把國內經濟變成温室裏見不得風雨的花朵,那麼,它的所謂的大國夢難免可能會一夢黃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