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雲上養老合作社”平台界面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攝
姚麗萍/文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老人通常最需要啥?助餐!
社區裏有長者食堂,可是老人多,食堂少,這是個問題。怎麼辦呢?上週,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全市首創“雲上養老合作社”,借力智慧社區養老綜合應用平台,吸納餐飲企業加入長者食堂,老人憑特定電子助餐券優惠助餐。這件事,新就新在——智慧社區,讓老人助餐更自由!
對不少人而言,在移動互聯時代,“數字生活”確實很便捷,但數字化究竟是讓老年人“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其實,這個問題是相對的,關鍵看數字工具怎麼用,怎麼用的得當,讓老年人也享受到數字便利,而不是遇見“數字鴻溝”。本週,《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即將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表決,關注高質量養老,一種立法意見是,對照國務院辦公廳最新發布的《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市人大法制委員會採納了這一意見,建議法規草案第十九條第二款增加:各級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和機構應當推廣應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點的智能信息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務時,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習慣,保留並完善傳統服務方式。
無疑,立法傳遞的鮮明信號是——數字社會尊重老年人。這種尊重體現在便利老年人的公共服務上,就要讓“數字”真正成為得心應手的工具而非障礙。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價值導向,可否落實?可以。比如,智慧社區“雲助餐”。
在半淞園路街道,智慧社區“雲助餐”做了幾件事。第一,整合社會資源,讓眾多社會餐飲機構加盟社區長者食堂,匯聚到“雲上養老合作社”,讓助餐供需充分匹配。近年來,半淞園社區老人助餐,主要靠小紹興公司統一配送,其次是社區長者食堂,每天服務500位老人,但老人實際助餐需求卻遠遠大於“500”,要不新建社區長者食堂吧?可建設資金申請週期長、場地選擇匱乏、缺少專業經營人手,這都是一連串的難題。如今,有了“雲上養老合作社”,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的機構,一下子多了好幾家。地方多了,老人用餐選擇,也就多了。以前,老人出門吃飯要走一公里,如今只要500米。當然,老人願意去兩公里外的,也隨意。以前,一天三頓都是固定套餐,如今,小紹興、大富貴……想換花樣就換花樣。
第二,智慧社區,數字便利,不止在於助餐,更滲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讓養老服務更精準。打開半淞園路街道微信公眾號,點擊“淞園生活——智慧養老”,進入“雲上養老合作社”,老人選擇中意的服務內容下單,服務質量怎麼樣,還可以給出星級評分;老人需要什麼,養老服務部門及時對接,為老服務更精準;政府管理部門實時監管,瞭解供需雙方動態。
第三,數字化,要做高品質養老的便利工具。“雲上養老合作社”有電子助餐券,滿足“人在户在”、年滿75週歲以上的老人,街道直接發放每人每月50元電子助餐券到個人賬户,就餐時掃碼抵扣。萬一老人不用智能手機,也有辦法“無障礙”——街道專門製作了二維碼小牌牌,老人戴着,點餐時,掃碼支付,也很方便。
目前,“雲上養老合作社”,小荷才露尖尖角。可以預見的是,伴隨“智慧城市”建設,伴隨“一網通辦”壯大,總有一天,“雲助餐”跨越區域限制,“智慧助餐”吃遍上海,也是尋常。民以食為天,想想看,當你老了,能夠輕鬆享受“用餐自由”,是多麼愜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