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全球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地時間10月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在對抗飢餓問題上所作的努力。

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據世界糧食計劃署官方網站資料,該機構每年向約80個國家的8000萬人口提供援助,分發約126億份糧食和援助物資。每天,世界糧食計劃署有5000輛卡車、20艘船和70架飛機向最需要的地區輸送糧食和其他援助。

  作為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局成員,中國在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糧食年產超6.5億噸

  上個世紀,外國人還在擔憂“誰來養活中國人”。

  2010年以來,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就已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

  根據2019年國務院新聞辦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數據,我國糧食總產量連上新台階:2010年突破5.5億噸,2012年超過6億噸,2015年達到6.6億噸,連續4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2018年產量近6.6億噸,比1996年的5億噸增產30%以上,比1978年的3億噸增產116%,是1949年1.1億噸的近6倍。糧食產量波動幅度基本穩定在合理區間,除少數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範圍之內。

  農業農村部預測,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將連續第6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

  同時,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減貧目標。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解決本國人口吃飯問題是中國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

  此外,中國也逐漸成為世界糧食計劃署的重要捐贈國。在2005年停止接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當年,中國就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捐助方,僅次於美國和歐盟。

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聯合國網站截圖

  2017年,中國向世界糧食計劃署捐款3400萬美元,對索馬里、尼日利亞、南蘇丹、也門、肯尼亞和乍得6個國家進行緊急糧食援助。2019年,中國向埃塞俄比亞捐贈9000噸緊急糧食援助,向南蘇丹捐贈超過2000噸大米。

  1996年以來,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實施了20多個多邊南南合作項目,向非洲、亞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區的近30個國家和地區派遣近1100人次糧農技術人員,約佔項目派出總人數的60%。

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中國與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120多份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60多份進出口糧食檢疫議定書;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農業科技交流和經濟合作關係;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農業合作工作組。截至2016年,中國共幫助50多個非洲國家實施近500個農業援助項目。

  今年4月,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啓動全球人道主義應急樞紐,為國際社會提供全球抗疫應急響應。中國發出的抗疫物資佔整個聯合國人道主義應急物流網絡所運送的抗疫物資的80%以上。

  9月,世界糧食計劃署與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CIDCA)簽署協議,中國通過世界糧食計劃署向埃塞俄比亞和幾內亞超過30萬的貧困人口提供糧食援助。

  全球糧食安全依舊任重道遠

  目前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依舊嚴峻。世界糧食計劃署發佈的《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稱,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55個國家和地區新增1.35億人處於糧食危機狀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戴維·比斯利曾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到2020年底,全球將新增1.3億人處於飢餓狀態,總飢餓人口將超過2.65億人。

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截圖

  衝突、氣候變化與經濟衰退仍是導致糧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隨着疫情出現,“糧食民族主義”也在全球興起。

  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大衞·比斯利(David Beasley)稱,糧食安全跟和平與穩定密不可分。作為全球抗擊飢餓最前線的人道主義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使國際社會聚焦於面臨糧食不安全威脅的人們。

  聯合國糧農組織(UN FAO)總幹事屈冬玉表示,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將激勵所有人,煥發新活力,攜手努力消除飢餓並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

  (原標題: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8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頻丨“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這樣回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