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次父母喜歡不停地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常用3種辦法
小妹家的孩子多多這週末來到我們家之後,一直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理由就是他在家裏面。總是能夠聽到爸爸媽媽對他的唸叨,不停的給他講所謂的大道理,這讓他十分的頭疼。
多多表示,很有可能是父母都是老師的問題,他的爸媽總是回家之後還是忍不住將在學校給學生講道理的那一番教育方式帶回到家裏面對他來講,這讓他煩不勝煩。很多次都和父母表明不喜歡這樣的方式,而且他們講的道理已經重複了很多次,他已經聽膩了,結果第二天還是會重複。
看着多多頭疼的樣子,我和孩子的奶奶也覺得多多的媽媽這次做的有些過,所以就和多多的媽媽表示,再讓多多住家裏面幾天,她也能和老公一起反省一下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回家。
很多父母身上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拿出自己為人處事的一套方式教育孩子,給孩子講諸多的大道理。父母們總是認為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規避很多的“坑”,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總是像和尚唸經一樣的方式,最後只能讓孩子越發的厭煩和父母一起相處。
有教育學者發現,一些低層次的父母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延其發的給孩子傳遞一些所謂的“大道理”,而高層次的父母則很少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1、教會孩子獨立和生存
每一位父母內心當中都是掛念孩子的,當孩子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總是會時常擔心孩子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總是擔心孩子無法更好的照顧自己。
但事實上,為人父母不可能永遠的陪伴在孩子身邊,而當孩子還在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將獨立和生存的本領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後不至於連簡單的生存技能都不會。
日本電影《小花的味噌湯》裏面,身患絕症的媽媽在死之前總想要給孩子留下一些什麼。最終她考慮了很久,決定教會孩子一些生存的技能。
在她身體虛弱的時候,還在堅持教4歲的女兒做飯,她告訴女兒,做飯這件事情是和生存息息相關的,當女兒學會做飯之後,那麼無論她將來在哪裏,都能活下去。
為人父母與其孜孜不倦的向孩子傳遞一些大道理,不如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生存技能。
2、教會孩子做自己
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做出一些改變,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無法堅持做自己,總是人云亦云的情況下,就會逐漸忘記自己是誰,找不回自己。
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的翻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保持初心,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這些其實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做自己。
在現代社會,“做自己”這個詞語越發的被頻繁提及,但是因為種種行為和思想的狹裹之下,做自己好像成為了一個越發難以實現的事情。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發不清楚自己想幹嘛,找尋不到自己真正的目標。這其實都是因為孩子沒有自我的表現。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應當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長意識,讓孩子自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越發的活出自我,做好自己。
3、教會孩子善良
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社會殘酷,擔心自己的孩子過於善良或者單純之後,長大會被別人欺騙,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向孩子進行灌輸要自私、要利己,這樣才能更好的生活。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並沒有一些家長想象的那麼的殘酷,當孩子善良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忍不住以温柔的方式對待他。
“善良”,將其拆解成為兩個單獨的字“善”、“良”,也可以讓人從中感受到美好:
“善”,從文本 模式 的演變 可以 看出 ,從一個人 看不到兩個人 看羊,是一種 從獨處 到公共 幸福 的發展 ,是一個人 可以 為他人 分享快樂 物品 的感覺 ;
而“良”,可以看成兩個 過道 的對接 ,用一箇中間 部分 來擺脱 過道 的限制 ,這就是擺脱 限制 的方式 。
兩個簡單的字就能看出美好,組合起來會更加讓人感悟到幸福。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温柔的幸福。
美國哈佛大學 的心理學家 Richar dWeis sb ou rd 發現 ,理解 可以 創造 出“你好我也好”的互惠 思維模式 。
用他的話 再説 ,具有 交互 思維模式 的兒童 的合作 能力 是融入 未來 社會發展 的強大 而關鍵 的競爭能力 。
所以整體來看,當家長教會孩子善良的時候,不僅僅是將美好的事情教給了孩子,同時也在幫助孩子在美好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孜孜不倦的向孩子進行傳授大道理,希望孩子能夠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但是高層次的父母,總是從一些細小的方式進行入手,讓孩子去自己感悟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