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聽學校的講座的時候,一位教授給大家分享了她教育低齡學生的辦法,她説:“曾經有位家長和我訴苦道,她家的孩子非常地不聽話,怎麼説都沒用,即使我天天和他講各種的道理,他反而越來越能鬧。於是我就想告訴大家:和小孩子們講道理是最沒有用的一件事情。”
真正聰明的父母在教育低齡兒童的時候,並不會選擇用講道理來和孩子溝通和交流,為什麼這麼説呢?
原因之一就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和他講道理,他未必能夠聽得懂,而且他們並不能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思想,他們只是想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家長的話根本對孩子們來説就是“胡言亂語”。
大家最常見的孩子撒潑,莫過於在公共場合中,孩子想要的東西家長沒給買,他們得不到又很想要的時候,於是就開始了當場大吵大鬧,一般的家長都會選擇和他們進行溝通,來來去去就是那句:你聽媽媽説,這個東西不適合小孩子玩你知道嗎,這是幾歲幾歲的大孩子玩的等等等等。
這些話對於孩子來説無疑只能是一種刺激,他們聽多了甚至會厭煩和反抗。
不停講道理是低層次的父母,高層次的父母會用這四個技巧來教育孩子
第一:讓孩子去承受後果
其實每次帶小侄女出門玩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她的好奇心,小孩子的好奇心真的非常的強大,但是一旦受到阻止的話,只會讓她們的好奇心加倍。
有次帶着小侄女上幼兒園玩耍,路過鬼屋的時候,我一個成年人都不敢進去的地方,她就被門外那些古怪的玩偶和塗鴉給吸引了,硬生生要拉着我進去瞧瞧,我怎麼阻止勸説威脅都不是辦法,於是我就讓工作人員帶她走最開始那段路程試試。
結果她再也不敢對這類型的“屋子”有任何的非分之想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突然意識到,對於孩子來説,可能讓他們去體會結果何嘗不是一種領悟的“享受”?畢竟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大人越不讓我做的我就越要去做想法,那還不如直接讓孩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之下給他們去“冒險”,讓他們吃一點苦頭得到一點教訓。
第二:長久的溝通比臨時的溝通更有效
家長和孩子們最好的關係其實不是親子關係,而是朋友關係。能夠和孩子們處成“哥們姐們”其實是最令人羨慕的。
所以家長和孩子的交心應該從早就開始,只有從一開始就和孩子的關係親密了,那麼之後的溝通就會顯得很容易了。孩子自己願意説和被家長強迫説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
如果家長想要讓孩子能夠聽自己的,那麼家長就得自己先聽孩子怎麼説的。溝通是互相的,不是一方強迫。所以家長能夠做的就是從小多和孩子交流和溝通,並且是儘量以一種朋友分享的姿態去説去聽,不要老是用家長長輩的身份去壓孩子。
第三: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家長是不能永遠幫助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成長的,所以很多時候是需要孩子自己養成自律或者是獨立的好習慣去學習生活。所以聰明的家長會知道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養成。
就比如一些很簡單的讀書習慣,在睡前的時候引導孩子讀故事,聽故事入睡,孩子從小時候開始聽童話,到長大了之後會習慣在睡前背會書再睡覺,增加學習的記憶力,孩子還能夠很快速的學習語言,並且提高孩子的形象力。
同時還有一些禮貌的習慣養成,比如不隨手丟垃圾,見到長輩要問好等等,這些都是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有利於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的。
第四:培養孩子的獨立
聰明的家長不會把孩子養成温室裏的花朵,而是更偏向於讓孩子去接受些風雨,他們才能夠成長得更加的茁壯和成熟。
所以培養孩子的獨立非常的有必要,溺愛之中讓孩子長的話,孩子很容易長成“媽寶男”“公主病”,這樣給家長會造成的麻煩可不是一兩天就能夠解決得掉的。
家長與其妄想着孩子能夠理解自己講的道理,不如讓孩子自己在成長中自己去明白這些道理,那麼這就需要家長的聰明技巧去培養孩子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