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寫到: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裏用心教養,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父母再怎麼努力,也再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忽略了教養,將來孩子再怎麼叛逆,父母也只有搖頭、嘆息的作用了。
父母是人,不是神,愛孩子是一種本能,但父母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偏愛,理所當然就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接受,而對孩子的另一些行為不接受。
父母給孩子的愛,可以無私,卻並不需要“裝扮成超人”。
因為孩子,我們可以變身超人。
可是,我們終究不是超人。
在父母的“幫忙”之下,孩子會越來越依賴爸爸媽媽來解決問題,而他自己沒有實際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很可能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甚至長大後,連責任心都沒有。
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每個人成年後對父母都有些怨念,只是深淺的區別。
至於解決辦法,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放下對理想父母的期待,意識到父母只是普通人。
同時作為父母,也需要看見,自己是普通人
人生有三個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你根本不是超人,也沒有所謂的超能力,所有光輝都是你為了生活死扛
接納平凡,不代表選擇庸碌無為,而是一種上乘的人生哲學:
英雄或王者從來只是少數,平凡人一樣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榮格説:
對多數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的普通。
而現實情況是許多人不接受自己的平凡,不接受自己的普通。
當結婚生子以後,會把自己的期望轉嫁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伴侶身上,當伴侶沒有指望的時候,孩子成了唯一可以期待的角色。
當我們問家長朋友們:你能接受你的孩子在未來比你平庸嗎?
我想多數家長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因為沒有家長,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所有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所以會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很強的一面,從來不會展示自己的脆弱,自己的不足。
讓孩子看到你的脆弱,不丟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父母不能展示自己脆弱的時候,你的孩子會承接你的脆弱,替你展示出來。
父母擁有一份自我約束的愛,他們既愛自己,又能自律,是能將自我管理好的成人。他們會以言行為孩子示範成熟的行為,以及一個人的自主性。他們有高度的自我肯定,少有壓抑情緒。
孩子不需要負擔來自父母自身的衝突。
這樣的父母不會讓孩子為他們完成生命中一切。
孩子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智慧、關愛、感覺、決定以及想象的能力去走自己的成長之路。
在教育之中,要解決小孩的問題,先解決你的問題。這是在根子上解決問題。
沒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就不存在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一個小孩只是家庭和社會之樹上的一枝花朵,它開出了家庭或社會的優點,同時它把整個家庭或社會隱藏的毛病也給開出。
如果一棵樹長的花朵有了毛病,我們通常就要深入樹根去治療,而不僅僅停留在花朵本身。
小時候的我們,眼中的父母總是無所不能的,能撐住天,能扛住地,從未聽過父母叫苦,從未見過父母流淚。
詩人恩扎拖千説:“有一種人很偉大,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於子女,而我們只是親切的叫了一聲父母,實際上所能還給他們的少之又少。”
父母其實一直都不是無所不能,一直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是在年幼的我們面前進行了偽裝,現在當他們老了,我們成長了,看到了他們的脆弱,應該換我們為他們撐起一片天,願他們在我們面前能向孩童一樣無憂無慮。
青春年少時,我們追求詩和遠方,而很少看見父母的辛勞和疲憊,穆然回首,發現父母已經老去,此時再看他們,滿身皆是風雨留下的痕跡。
《請回答1988》,無數人被父親對女兒的那番真情告白感動得淚流滿面。
“爸爸媽媽對不住你,是因為不知道: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父親的一次“示弱”,反倒讓父女間沉積已久的隔閡消弭於瞬間。
每個當爸媽的不僅僅給予孩子了最寶貴的禮物--生命。
同時,他們還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無條件接納和愛孩子的那個人。
他們把苦難、脆弱、不堪砌成一堵堵牆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歲月靜好,他們風雨兼程,當有一天他們不在了,我們才看清:父母的強大正是他們的脆弱。
這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永不落空的期望。
父母是超人,也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