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扶貧故事:彝族小夥當起同行扶貧人員的翻譯員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綜合

汪建英 蒲凡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張富兵是個土生土長的彝族人,出生在素有“小涼山”之稱的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的。2020 年 4 月 14 日,因工作安排,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工作的90後張富兵,被派往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特補鄉勝利村,成為脱貧攻堅工作組成員之一。

當得知自己要走進大涼山開展脱貧工作時,他笑着説道:“彝族地區就是我的家鄉,也算是反哺。”

張富兵

基層工作要有“三心”:用心、真心、耐心

初到勝利村,張富兵沒有一點不適應,擼起袖子、挽起褲腳,走進田間地頭,幾乎看不出是一個“外來人”。

“今天是‘三建四改’的最後期限了,3組乃古裏古家還沒有開工,你趕緊去看看是什麼情況……”2020年9月29日早上7點4分,陰雨,正在睡夢中的張富兵,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驚醒。

下着雨,張富兵披着雨衣,騎着電驢就往住在半山腰上的乃古裏古家趕,路上不時出現塌方或掉石,原本二十分鐘的路程騎了一個小時左右。到了乃古裏古家,張富兵看到的是一個堆滿羊糞、牛糞,看起來很雜亂的空心磚房。“家裏沒錢,修不起……等我男人回來了再商量吧。”女主人夾雜着彝語口音回答説。

第二天一早,張富兵冒雨找到了乃古裏古。原來他們是怕政府補助資金不夠,所以不想改造。瞭解了問題癥結所在,張富兵和乃古裏古坐在屋內火塘邊交流,做了2個多小時的思想工作,乃古裏古終於同意改造。

隨後,張富兵協助乃古裏古開展了房屋改造工作。牆面刮灰、刮膩子、新建廁所、改造廚房……“後天你來驗收,絕對按照要求落實好。”乃古裏古説。

10月9日,乃古裏古家的房屋煥然一新,牆面噴黃了、廁所新修了、廚房改造了、地面硬化了……臨走前,乃古裏古握着張富兵的手對他説:“從來沒見過一個像你這樣為老百姓着想的人,如果早遇到你,肯定早就完成了”。

張富兵説:“事無大小,基層工作一定要有‘三心’,幹事要用心,為老百姓服務要有真心,遇到事還要有耐心。當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環境,看到他們臉上真誠樸實的笑容,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勝利村

這個小夥子會説我們的話:彝語、漢語齊上陣

相比其他援彝人員,彝族小夥張富兵在交流上更有優勢,他會説彝語和漢語(普通話、四川話)。

張富兵説,初到勝利村時,自己和其他扶貧人員到乃來拉則阿普、格及莫呷呷阿媽家入户調查時,他甚至當起了翻譯員。

“家裏只有兩位老人,我們最開始用漢語和他們進行溝通,阿普、阿媽完全聽不懂,很疑惑地看着我們。”張富兵説,他的彝語就派上了用場,他把同行人員的內容翻譯成彝語轉述給他們。

乃來拉則阿普、格及莫呷呷阿媽聽了之後很詫異,但更多的是親切,聊族譜、聊姓氏、談來源……半年多的相處,張富兵與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厚,這裏的村民們也把他當成了村裏的一員。

從2020年4月到普格縣勝利村工作至今,張富兵完成了鄉、村兩級“三精準三落實”檔案,為村民撥付各類補助資金150餘萬元,走訪建卡户60 户,非建卡户120户。

新聞鏈接:

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特補鄉勝利村是普格縣重點貧困村,全村共有64户建檔立卡貧困户,通過易地移民搬遷、彝家新寨建設、D級危房改造等脱貧攻堅項目,全村已經實現了村“一低五有”,户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目標,並於2017年退出了貧困村序列。

民俗文化廣場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在與勝利村進行結對幫扶之後,在勝利村新建了民俗文化廣場、建起了黑山羊養殖基地、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為大學生捐資助學等……得到了當地村民和社會的認可,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