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拜登當選在法律程序上已成定局,在特朗普政府被長期邊緣化的傳統建制派,開始着手為下一屆政府制定全新的對華政策。11月17日,來自布魯金斯學會和耶魯大學法學院的17名專家,聯合提交了一份新報告:美國對華政策的未來——向拜登政府提供的建議。
報告全長13萬字,內容框架是以今年4月基辛格所寫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久改變世界秩序》為藍本。
文章開始之前,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制定報告的牽頭方:布魯金斯學會。該機構是美國最負盛名的頂級智庫,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影響力比廣為人知的蘭德智庫還要大,因為它不僅能以諫言的方式直接影響到美國對外政策,甚至還是美國政府的人才儲備基地。
而在對華問題上布魯金斯學會的權威性非常之高,比如八十年代末蘇聯頹勢盡顯後,以共和黨為首的保守派認為中國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美國不再需要與之保持緊密聯繫,於是便借用人權問題頻繁發難。
後來布魯金斯學會諸多學者諫言,敦促美國政府在東亞局勢、半島局勢、防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議題上認識到中國的持續影響力,以及在全球貿易及氣候變化方面兩國巨大的合作空間,方使得美國對華政策趨於緩和,且為後來克林頓政府逐漸確立起全面對華接觸政策奠定了基礎。
再比如2001年有關於是否同意中國加入WTO的議題上,保守派認為中國已經在兩國貿易中佔據大額的貿易順差,准許入世必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紅利,所以美國政府應當阻止中國入世,甚至可以用制裁等激烈方式。
而布魯金斯學會在提交給小布什政府的報告中指出,美中兩國有着不同的產業結構及生產方式,將日益增長的中國經濟納入全球自貿體系內,有利於世界經濟和美國企業及美元戰略。反之,只會造成美國損失這一巨大的新興市場,同時會對兩國關係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在布魯斯金學會的力薦下,小布什政府最終同意讓中國入世。
可以説,正是因為布魯金斯學會這隻左翼力量在美國決策層有着強大的影響力,才讓不少中國人對美國長期抱有幻想,即使在兩國已接近攤牌的情況下,但事實上該學會的出發點仍然是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
一個很顯性的例子:在對於台灣問題的表述上,雖然布魯金斯學會認為美國應該避免挑戰一中原則,但應堅決反對任何以武力改變其現狀的行為。這其實是曲線為島內分裂勢力的安全背書。
接下來我們來看報告內容(因為字太多,簡略着寫):
整篇報告分為序言、雙邊外交及盟友合作、亞太安全和美中安全、經濟技術與法則四大章共計17個小節。
序言部分,報告開宗明義的指出,美國應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而非敵人。
這一點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為語法上競爭者的烈度遠不如敵人,前者是輸贏尺度上的,後者是生死尺度上的,但考慮到布魯金斯學會長期的左翼立場,如此説也不算什麼稀奇的事。
第一章:雙邊外交與盟友合作
這一章節主要寫中美雙邊關係和歐美關係。
①.避免與中國對抗的三大陷阱
新政府在思考和執行對華政策時應該避免三大對抗陷阱,認識到美中全面脱鈎的成本和風險,強調美國需要用重拾長期以來促進軟實力的影響和人文交流來實現對外目標。
②.設計全新的對華外交政策框架
沒什麼重點,主要是認為既存交流機制有點跟不上兩國關係的變化。
③.與歐洲盟友合作
要改變特朗普時代的孤立主義,強化與歐洲盟友的關係,尤其是在經濟、科技、人權、國際組織和氣候變化五大領域。
④.發展在疫情之下與中國合作的新辦法
中美在抗疫合作上的失敗,讓兩國民眾承受了嚴重打擊,新政府應一改污衊作風,在疫情上積極展開對華合作。
⑤.重啓美中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
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行動對美國氣候戰略至關重要。
⑥.人權的爭取
制定新的對華人權政策。
第二章:亞太地區安全與美中安全
這一章節主要寫中美軍事競爭和地緣競爭。
①.關於發展美國位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
新政府應該慎重且有規劃的調整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以應對中國軍事能力的擴張。
②.避免與中國在南海發生紛爭
美國應當避免與中國在南海發生衝突,並主張合作升級,使兩國及東南亞國家在這至關重要的海域恢復信任和重建法律政策。
③.與中國在東南亞展開競爭
美國領導層需要協調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在內的盟國展開基礎設施協調,以此使美國在兩國有關於東南亞的地緣經濟博弈中佔據上風。
④.邊緣地區的競爭
新政府需要視情況決定是否改變邊緣地區的政策,以保障自身利益。
⑤.在朝鮮問題上嘗試與中國合作
重新評估關於朝鮮無核化的可行性,並在確定後嘗試與中國合作。
⑥.降低兩國風險和危機處理
如何處理兩國關係危機和降低風險應是新政府的重點議題。
第三章:經濟技術與法則
這一章節主要寫兩國經濟、技術、產業和相關法律
①.制定對華經濟政策備選方案
新政府需要儘快結束當前激烈的貿易管理模式,並制定新方案允許美國在大部分經濟重的貿易、投資、交換學生等方面保持開放。
②.制定多邊技術和網絡安全政策
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和戰略技術,維持創新生態,積極推動技術變現。
③.解決中美因技術矛盾帶來的數據安全風險
兩國龐大的跨境數據交流帶來了一系列挑戰,而這些挑戰將對保護知識產權和防禦網絡間諜造成隱患。
④.重啓與中國的法治合作
新政府應加強美中法律合作,以此支持中國在法治和政府治理上的努力。
單是從直觀的表述來看,美國傳統建制派基本把過去四年的所有政策全部推翻,對華態度更似乎從強硬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為温和派,於是一些人心中又開始燃起了幻想。
但情況真是如此嗎?
非也!
誰説外國人不會玩兒文字遊戲?
布魯金斯學會這份報告裏的彎彎繞繞可多得去了!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美國傳統建制派之所以把中國定義為競爭對手而非敵人,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實力還不足夠。對於此,報告給出了很多理由。
軍事上:雖然中國能夠在相關地區範圍內對美國造成挑戰,但美國在核武器、兵力投送、全球聯盟、海外基地、實戰經驗等多領域擁有絕對優勢,這些優勢中國在短時間內無法趕超。
經濟上:在可預見的時間內,中國GDP即將超越美國,但人均離趕超美國仍遙遙無期。更重要的是,由於經濟政策的調整和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問題的重視,中國從經濟增長獲得的紅利將向國內傾斜,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稀釋對外戰略的支出。
地緣上:中國當前的地緣政策和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確保西太平洋軍事安全、保持在東亞和中亞的經濟優勢、穩固中東地區的能源補給線,因此短時間內不會對美國造成太大的威脅。
行動上:中國更多注重國內問題,沒有意願和實力展開全球爭霸。
軟實力上:中國的傳統是以自我文化為中心的社會,這種模式不符合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的多民族國家。更為重要的是,由於中國軟實力長期處於下風,並沒有多少國家願意效仿中國的制度。
不過,報告也承認,中國雖然實力不如美國,但卻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戰略競爭對手,所以新政府需要有所行動。
那該怎麼做呢?
根據以上報告內容總結了以下若干點——
第一、改善對華關係:布魯金斯學會多次強調改善中美關係是新政府當務之急的原因,是在於美國需要應對疫情和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這兩個問題已經衝擊到了美國國本。而過去一年的事實證明,美國沒有能力單獨應對這些問題,需要得到成功控制疫情並恢復經濟的中國的支持。
第二、聯歐制華:歐洲是美國全球盟友體系的基本盤,也是歐亞大棋局上關鍵的戰略大後方。確保歐美對華統一陣線,將在國際輿論、產業技術、經濟貿易、人權自由、知識產權、地緣政治等方面確立起對中國的全面優勢。
第三、戰略調整:由於中國常規軍事力量在西太平洋地區已建立起絕對優勢,美國需要把部署在亞洲地區的重兵,向中國常規軍事力量覆蓋不到但又事關其核心利益的印度洋地區轉移。
第四、介入南海局勢:避免在南海和中國發生衝突,因為四年前那場太平洋千里大敗退已經説明美國打不過。而所謂的合作升級,其實就是拐着彎把美國的勢力伸進南海,為下一輪通過南海挑動地區矛盾製造機會。
第五、聯合盟友爭奪東南亞:東盟是下一個全球製造業集羣和世界消費市場,對東南亞的爭奪,將關乎到美國經濟及產業戰略。但鑑於中國在產業轉移上擁有不可撼動的優勢,美國只能聯合日本、澳大利亞及其他盟友國家在基礎設施上做文章。
第六、加緊意識形態滲透:什麼叫“促進軟實力的影響和人文交流來實現對外目標”?用輿論霸權、交換生、文化影響等軟滲透的方式,在他國扶持一批親美力量,為美國利益而鞍前馬後。
第七、重返國際組織:國際組織是構成國際秩序的重要成分,過去四年,在特朗普孤立主義政策下,美國政府接連退出若干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導致中國在填補美國退出的真空後國際話語權大漲。未來美國要重返這些國際組織,如繼續資助WHO、重塑美國在WTO規則制定者地位、恢復TPP等,並利用這些組織重新確立起對中國的秩序優勢。
第八、維持科技優勢:中國科技發展速度已經明顯超出了美國的預期,在這一領域美國將繼承特朗普時代對華科技戰的政策,包括聯合歐洲制定更嚴格的技術禁運、升級實體清單、禁止中企收購歐美核心科技企業、對技術領先的中企關閉市場、繼續用所謂的知識產權竊取在輿論上抹黑我們。
第九、重塑製造業及供應鏈:全面脱鈎固然不現實,但基於兩國競爭的現實和強化對科技的應用變現,美國未來要致力於改革本國經濟模式,使一些關乎國家安全和經濟戰略的製造業迴流本土。
第十、強化軍事合作:一方面是管控可能出現的危機,另一方面為忽悠中國加入相關軍控協議埋下伏筆。
第十一、網絡攻防:大數據時代下,加強本國網絡安全和對他國的進攻能力。
從整篇報告框架來看,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會發生一百八十度大旋轉,從全面對抗到維持接觸。不過,這種接觸是建立在華盛頓能夠用較為温和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內政外交向更有利於美國轉變。如果做不到,類似於特朗普的強硬政策還是會捲土重來。
要知道,當年掀起美蘇冷戰和明確中美競爭趨勢的推手,正是鼓吹多邊主義的民主黨。
文章最後
事實上,布魯金斯學會這份報告很大程度上是做給中國和盟友看的,能不能在政策上變現估計連他們心裏也沒有底。
11月11日,也就是報告發布六天前,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名譽主席約翰.桑頓在主旨演講時指出,美國精英階層對中國的看法至少達成了七點共識,每一點都帶有強烈的對抗性色彩:
1.中國很快會超越美國成為技術強國,從而成為世界經濟主導力量;
2.中國將削弱美國在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3.中國將取得足夠的軍事優勢,以威懾美國及盟友使其無法介入周邊衝突;
4.中國將充分削弱美國實力和影響力,使那些目前傾向於與中國對抗的國家轉變為中國的盟友;
5.中國會繼續深化與其重要的戰略伙伴俄羅斯的關係,以抵禦西方壓力;
6.中國將繼續鞏固“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支持中國政策雄心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集團,為未來以其為中心的全球秩序奠定基礎。
7.中國將利用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在國際機構聚集那些不利於中國的倡議、標準和規範,特別是在人權與國際海事法律領域。
以上幾共識基本上和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的報告是兩相矛盾的。
比如報告中提出中國是個內生國家,沒有對外擴張勢力範圍的慾望,而當前在南海等熱點地區奉行的政策是防禦性的,且大部分都是大國崛起的正常政策,包括在西太平洋上和美國展開競爭。
但在第六點共識中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抹黑,很大程度上遵循了班農的地緣政治擴張理論(在班農看來,“一帶一路倡議”、“南海區域拒止”分別對應陸權論、海權論、邊緣擴張論,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地緣戰略擴張計劃),認為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擠掉美國稱霸世界。
這種現實和理想的互相矛盾,其實是源自於美國短期困難和長期考驗的矛盾。
短期:美國需要強化對中國的合作,來儘快解決在經濟、疫情、貿易及全球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上的挑戰。
長期:美國精英階層無法容忍中國的快速發展,需要盡一切力量去打壓。
所以便有了布魯金斯充滿前後矛盾的政策報告,或許在傳統建制派看來,這是不得以的虛與委蛇吧。
對於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能否落實,我個人仍然抱有很大的疑慮。
一個顯性事實:報告所提到的每一個政策都需要至少兩屆以上的政府去連續貫徹落實,而在美國民粹主義已經白熱化的情況下,2028年甚至2024年,傳統建制派還能守得住這機緣巧合得來的江山嗎?
其實,美國的精英們很清楚,中美問題的癥結不在中國,也不在中美關係,而在於美國本身。
比如修昔底德陷阱的桎梏讓年輕的美國在大國競爭中疲於奔命不敢歇息。
再比如移民文化和多資本對抗造成的內生缺陷型,要求美國必須不斷製造敵人,以團結那些足以撼動國本的力量。
中國的態度很清楚,四個字:絕不稱霸。
因為在綿延厚重的中華文明史上,凡是稱霸的人沒一個有好下場——霸者,逆天道逆大勢。
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只是想重振漢唐時代的榮光,為人類文明盡一份綿薄之力。不用擔心國大欺人,中國在東方几千年的領導史,沒有出現過一起仗勢欺人的事件,今後也是如此。
所有國家一視同仁,包括美國,若你是朋友來賀,置酒高殿,鐘鼓齊鳴;若你是敵人來戰,執尖持鋭,踏破樓蘭。
言盡於此,年輕人,好自為之!
(責編:金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