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印巴衝突的“克什米爾”為什麼那麼重要!
克什米爾面積1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00萬人,東面與中國交界,西面是巴基斯坦,南面是印度,北面與阿富汗接壤,歷史上曾先後被杜蘭尼王朝、莫卧兒帝國、大清帝國和錫克帝國所統治過,如今成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的焦點。印巴之間圍繞這塊土地曾先後爆發過三次戰爭,迄今為止我們仍不時在新聞中聽到印巴邊境爆發衝突的消息,事實上目前印巴兩國之間只是達成了停火協議,就法理上而言:印、巴兩國至今處於戰爭狀態。那麼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會圍繞克什米爾爭奪這麼多年呢?
克什米爾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長期交惡的核心所在,是南亞次大陸半個世紀戰亂的根源。由於克什米爾問題實際上已成為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民族感情的象徵,而且與兩國國內的黨派政治糾纏在一起,克什米爾問題差不多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
1947年,印度總督蒙巴頓公佈“印度獨立法案”,法案規定:英國人將政權移交給印度人民;按人民宗教信仰,將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各土邦可自行決定加入哪一個國家。這樣,英屬印度被分成三部分:主要由穆斯林組成的巴基斯坦,主要由印度教組成的印度聯邦,數百個王公土邦。
英國人的分治策略,為印、巴留下許多隱患。在分治過程中,有一二百萬人死於教派仇殺,種下了印、巴仇恨的種子,為後來兩國發生武裝衝突埋下禍根。分治最大的隱患是克什米爾問題,分治後,地理位置在印度境內的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唯有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引起印、巴長期爭端。
克什米爾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印、歐、中東等地陸上交通的樞紐地帶。古代中國與印度的陸上交通一般也是自中原洛陽至西安繼續向西經新疆過帕米爾高原後,繞道南下,越興都庫什山脈經克什米爾谷地進入古代印度。而古代歐洲方向也是經中東、中亞後經克什米爾進入印度。克什米爾地區分別被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國環繞,地緣位置相當重要。因為印度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北部有喜馬拉雅山阻隔,與東亞大國交界,西部與巴基斯坦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南面為印度洋。印度一直以來不甘心偏居於南亞一隅,而是想成為世界的一極。但其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北上、西突基本上是“此路不通”,東面緬甸與中國傳統友誼悠遠綿長,印度想都別想。相比較而言,印度想要走出南亞次大陸,只有全部佔有克什米爾將自己的勢力滲透進阿富汗,才能在中東、西歐事務乃至國際事務中有一定的話語權。
克什米爾地區全程查謨和克什米爾,二戰前克什米爾地區為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後印巴分治時,沒有明確其歸屬問題,這也是英國對於殖民地的一貫做法,即使脱手也要留下一個個遺留問題。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克什米爾地區的貿易和交通通道都是與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相連,可以説兩者是傳統的經濟共同體。印度控制克什米爾對於旁遮普邦的經濟運行會造成不小的打擊。同時,印度河從西藏下來流經克什米爾再就到巴基斯坦,假如得到了克什米爾地區就不用擔心印度切斷印度河的水源。
而對於印度來説,假如印度能夠完全控制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北部就會到達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的邊界。印度將直接獲得向中亞輻射影響力的機會,這對於印度這樣一個希望成為一個有聲有色大國的國家確實是一個莫大的誘惑。
因克什米爾問題,印巴發生多次爭端和戰爭,1949年1月1日經聯合國調節的停火得以實現,根據當時停火線,印度控制五分之三的土地和七成人口,其餘為巴方控制。
大航海時代之前,印度(地理文化概念)受到的威脅基本來自西北方向(開伯爾山口),印度獨立後,控制西北方向的克什米爾,就相當於蘇聯南下印度洋要先佔領阿富汗這個前進基地。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不止獲取向中亞、西亞發展勢力的前進基地,還能在上游控制巴基斯坦的農業命脈——印度河水源。
但是克什米爾地區接近八成的人口為穆斯林,只有不到二成為印度教徒,這又為後來該地區的不穩定埋下伏筆。從克什米爾的經濟、人口規模、現代化程度來説都算是"可有可無“,但是從其地理位置來説,這一地區不僅對印巴至關重要,就是對美俄中歐等其他大國來説,也是關鍵地帶。
綜上,克什米爾對印巴兩國同樣重要,爭奪在短期內無法解決,除非地緣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