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圖片/路透社)
當地時間9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參加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宣稱,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並準備與任何國家合作,共同面對挑戰。這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首次在聯合國發表講話,然而,他此次“宣示”的時間點卻有些糟糕:在新冠疫情仍舊肆虐、阿富汗倉惶撤軍陰影未散、美英澳搞“亞太小圈子”被歐洲批為背叛盟友等一系列事件的陰影下,拜登的“豪言壯語”更顯得蒼白無力,可信度也大打折扣。
拜登的演講生動展現了美式外交的“虛偽”。就在拜登站上聯合國講台的幾天前,美國狠狠地在自己“歷史最悠久的盟友”法國的背後“捅了一刀”,引發了世紀級的外交糾紛:200多年來,法國駐美國大使首度被召回巴黎;法國駐美大使館取消了紀念切薩皮克海戰240週年的相關活動;在本屆聯大期間,法國外長勒德里昂拒絕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表示,“我們的一個成員國受到了不可接受的對待”。很難想象,僅僅三個月前,歐洲還在熱情歡迎拜登的來訪;七個多月前,歐洲還在為拜登“美國回來了”的宣告歡呼鼓掌。如今,大西洋兩岸的裂痕不但沒有彌合,反而進一步撕裂。
而如果算上美國無視歐洲意見從阿富汗倉惶撤軍,引發阿富汗局勢動盪,令北約和歐洲顏面無存的話,這已經是不到一個月時間裏美國第二次給盟友插刀了。《華盛頓郵報》稱,歐洲盟友對拜登發出的“美國回來了”的信息越來越持懷疑態度,法國外長則公開質疑拜登是否真的改變了特朗普時期的外交政策。對待盟友尚且如此,美國又如何讓其他國家相信它所説的“團結”不是隻為了實現其利益的口號?
事實上,即便在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美國“信誓旦旦的承諾”依然面臨着廣泛質疑。拜登在21日的講話中表示,到2024年美國將對貧困國家的財政資助增加到114億美元。但考慮到這一承諾需要與一個分裂的、大部分共和黨人都拒絕接受氣候變化的國會合作,拜登這一表態除了在個別盟友那裏得到歡迎,幾乎難以彌合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信任赤字”。在上任之初,拜登就表示要跟中國加強在氣候領域的合作,其氣候問題特使克里也在今年4月和9月兩度訪華,然而,美國一邊在口頭上呼籲中美合作,卻在一邊不遺餘力地摧毀中美氣候合作的基礎,不但一再對中國的環境政策指手畫腳,還在光伏、碳排放、綠色能源等問題上不斷製造事端,影響兩國合作。更何況,在美國在《巴黎協定》方面上演了“加入-退出-又加入”的戲碼之後,誰能保證2024年大選後的美國政府,還能堅守本屆政府在氣候問題上做出的承諾?這樣的美國,又有什麼資格在聯合國這樣一個場合,大談“團結解決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
而拜登所謂美國不尋求“新冷戰”的表態,就顯得更加可笑和偽善。早在20日,白宮就早早預告拜登會在聯大演講中表示美國“不尋求新的冷戰或一個分裂的世界”,顯見拜登對這一議題的重視。然而,儘管拜登在聯大講台上宣稱美國“不尋求新的冷戰或一個分裂的世界”,美國願意與任何“加快步伐,尋求和平解決方案”的國家合作,“即使我們在其他領域有強烈的分歧”,但過去8個月美國政府裏,美國政府不斷試圖拉攏盟友搞“價值觀外交”“小圈子外交”,引誘盟友搞排除中國的“科技生態圈”和產業鏈,推動中美技術和關鍵產業“脱鈎”,踐踏國際核不擴散體系、誘使歐洲盟友在中國周邊投射軍力……這樁樁件件,都是美國固守二元對立思維、妄圖將世界拖進“新冷戰”的明證。對於美國的行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8日就警告稱,稱兩個敵對的地緣政治和軍事戰略將構成危險、分裂世界,“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一場與過去不同,甚至可能更危險、更難以管理的冷戰。”
美國《國會山報》網站辛辣諷刺道:“拜登總統星期二的首次演講可以歸為一句話,‘記住,我不是特朗普’,但這是否足以讓歐洲和其他地區的盟友放心,還有待觀察。”歸根結底,拜登總統在聯合國的這次演講,“公關”“表演”的成分遠大於政策信號,美國若不肯放棄單邊主義和霸權思維,再漂亮的“公關話術”也不能挽救美國岌岌可危的國際信譽和形象。(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