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走在創新路上 95後央企青年頻造施工“利器”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綜合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李奕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惠瀅)“能自己動手做好的東西,就不要花冤枉錢。”近日,在中國中鐵團委開展的“我為青年做件事”主題實踐活動中,95後青年董曉龍經常説到這句話。“我為青年做件事”活動是中國中鐵團委依託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羣眾辦實事”活動,在所屬單位共青團組織中開展的,服務一線青年、幫助青年解決難題、做實事的實踐活動。

董曉龍在活動中幫大家打造了一些網絡工具,提高了同事們的辦公效率。作為同事口中的“科技龍”,董曉龍目前是中鐵一局城軌公司科技管理部助理工程師,22歲時他就榮獲自己第一個國家專利,今年他還獲得了“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董曉龍酷愛琢磨。盾構機在掘進時需要專人24小時監控參數,董曉龍通過反覆實驗,研發了“盾構導向系統遠程監控軟件”,在手機和電腦端就可以遠程監控地下掘進數據情況,一旦施工數據異常,可以通過手機第一時間通知相關人員。這一發明極大地解放了人力,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質量,很快被應用到各個施工現場。

  為了讓一線工人也能無障礙操作,他又進行了二維碼創新,無需下載App,只要有微信,一線施工人員也能快速上手查看設備、人員、資料等信息,添加設備維護、人員及流程等記錄,大大方便了現場施工管理。

  當被問及研發軟件的緣由時,小夥子謙虛地撓着頭説:“嘿嘿,還不是因為懶嘛。”通過他的創新成果,大家終於可以“偷一回懶”了。

  在隧道施工,空氣質量較差,為了讓工人在空氣質量受控的環境下作業,董曉龍又開發出了一套“隧道氣體質量監測系統”,實時通過雲端檢測盾構隧道施工空氣質量,成為項目保障作業人員身體健康和增強安全環保工作的又一“利器”。

  2017年,在瞭解到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在建築行業的巨大優勢後,董曉龍暗下決心:一定要吃透BIM技術。他利用下班時間自學,經過不懈努力拿到了BIM工程師證書,並在中鐵一局杯BIM建模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為了使BIM技術在地鐵建設中發揮作用,他蒐集大量施工數據,研發了“BIM隧道快速建模軟件”,這款軟件操作便捷,簡單易學,在工作中得到了普遍應用。

  在“超級穿海”工程——大連地鐵5號線火車站站~梭魚灣南站大盾構海底隧道建設中,董曉龍結合業內專家制定的探測方案,利用BIM技術剖析地質情況,將地層情況直觀地呈現出來,為設定溶洞處理、制定盾構機掘進方案等提供了重要參考,實現了盾構施工安全風險數據化,有效解決了大盾構穿越岩溶強烈發育區、環境高敏感區施工難度大的難題,保障了大盾構施工安全。

  此外,作為中鐵一局城軌公司青年創新工作室的主要骨幹成員,董曉龍與團隊歷時兩個多月,出品了全套以青年創新工作室冠名的創新型3D打印盾構機模型,這個“大玩具”曾在2017年舉辦的“央企創新成就展”上展出,展示了青年的創新風貌。

  

  目前,董曉龍已獲得4項國家專利、兩項軟件著作權等,先後榮獲中國中鐵“青年崗位能手”、全國鐵路“優秀共青團員”、陝西省“優秀共青團員”、“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等榮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