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留痕”成傷痕,治理就得“抓鐵有痕”

“很多工作都要求在微信羣裏截屏反饋、系統拍照上傳,有的還要根據不同的標準做成不同的表格,每次走村入户一圈回來,還要花一兩個小時幹這些‘指尖’上的活兒!有些確實是需要留痕的,但有些日常工作留痕的意義和作用真不大。”幾個月前,在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一名村幹部向市紀委監委幹部反映情況。針對“微信留痕”“過度留痕”現象,廈門市開展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專項整治行動。(4月12日《人民日報》)

針對一些單位要求微信工作羣24小時“接單”、微信公眾號使用與考核排名掛鈎、下發通知要求網絡投票點贊或在朋友圈轉發,要求在微信羣裏截屏反饋、系統拍照上傳工作照片等問題,廈門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設立誰整治”的原則,要求所有單位立行立改,禁止“過度留痕”,禁止強迫“微信留痕”。

廈門市對“過度留痕”“微信留痕”簡單粗暴工作模式整治力度空前。在專項整治行動中,廈門市紀委監委對工作羣過多過濫、微信公眾號多而不實、網絡投票評比失真變味等問題進行了重點整治,直指各級各部門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切實讓基層幹部減少負擔、輕裝上陣。

隨着科技發展,工作載體越來越多,微信羣,公眾號,新媒體不斷湧現。這對於服務百姓和便捷工作來説,確實是一件好事。然而,一些地方的單位工作方式簡單粗暴,把“便捷的載體”變成了“無盡的壓力”。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開始氾濫。單位職工做了工作,必須要求“拍照留念”發在工作羣裏,有的還要求必須髮帶定位信息的,不能低於10張以下;有的要求下基層調研的時候,需要拍攝“和羣眾在一起的短視頻”,讓領導“隨時檢閲”。還有的動不動就與工資掛鈎,就與考核掛鈎,就與先進評比掛鈎。更為嚴重的是,要求24小時關注工作羣的動態,回覆領導信息不能超過10分鐘。半夜三更也要發佈工作信息,讓工作羣成了“半夜雞叫”,驚擾了基層幹部的“一簾幽夢”。

與此同時,還要求基層幹部必須把某些工作發佈在朋友圈裏,必須發動親朋好友給單位參評的項目投票點贊,如若不然,就把“沒有把單位當家”,“沒有大局觀念”,“不支持單位工作”的大帽子扣在基層幹部的頭上。“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成為了一座大山,壓得基層幹部氣喘吁吁,無心工作。比如,有的基層幹部下村工作,回到家都“燈火闌珊”了,還有整理一天的圖片和視頻發佈在工作羣,有的一干就是一兩個小時,第二天還有精力幹工作嗎!

整治“過度留痕”讓基層幹部從“指尖上”解脱出來,才能把“心尖上”的為民之事幹好。治理“過度留痕”就得“抓鐵有痕”,別讓“過度的留痕”成為“基層的傷痕”。(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8 字。

轉載請註明: “微信留痕”成傷痕,治理就得“抓鐵有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