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9月6日訊 (記者 蔣波)9月5日,隨着中鐵四局二公司施工人員完成最後一節頂板澆築,國內在建最長湖底隧道——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南泉段主體工程施工全部完成,太湖隧道完全開通進入倒計時。
走進太湖隧道內部,這個全長10.79公里的隧道全線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隧道橫斷面採用兩孔一管廊結構形式,兩側行車孔單孔淨寬17.45米,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目前,隧道內飾裝修、消防、照明和通風等設備均已開工建設。
“綜合考慮湖域內的生態環境影響和施工效率、質量,項目技術團隊設計了多項創新方案,隧道將建設成為科技生態型工程。”中鐵四局太湖隧道總工程師廉雲亮説,太湖隧道採用堰築法從岸邊向湖中逐段分倉推進,整個湖域段劃分為八個倉段,將每四倉視作一條“流水線”,隧道主體施工就像水波波紋一樣在太湖中層層推進。通過有效縮短鋼板樁圍堰長度,減少對太湖水域的阻水長度,既滿足湖水流通徑流寬度又預防藍藻滋生。
廉雲亮介紹,為保證施工效率,隧道頂板採用鋼筋綁紮台車和混凝土模築台車“雙台車聯動快速施工法”施工,配備自助走行系統,在上一節段頂板混凝土養護等強期間,進行下一節段頂板的鋼筋綁紮作業,相比傳統施工工藝時間提升工作效率3.5倍。
“我們通過對混凝土粗骨料加冰屑的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減小混凝土內外部温差,保證混凝土的澆築質量。”中鐵四局太湖隧道項目經理趙菲菲介紹,通過對原材料穩定性的控制,以及對混凝土拌制、運輸、澆築等工序加強工藝標準化控制,穩步提高混凝土強度穩定性。
為強化隧道外包防水效果,打造“滴水不漏”水下隧道工程,太湖隧道採用“三重六層”防水施工方案,以變形縫止水帶安裝質量控制等為重點進行攻關,進一步降低隧道滲漏風險。
太湖隧道穿越太湖梅梁灣生態保護區,施工區域周邊旅遊資源豐富,對環保要求特別嚴格。項目通過建設全封閉拌和樓和石料倉、選用自動感應的雙控型洗車機、設置三級沉澱池洗車基礎、購置噴霧式灑水車等方式,控制揚塵。在節能減排上,通過全面引入太陽能、空氣能等綠色能源,實施廢棄混凝土綠色處理,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經過32個月的緊張施工,太湖隧道南泉段實現了管段內4.88公里的頂板全部完工。下一步,工程將轉入調平層、防撞側石等附屬工程施工階段,為隧道早日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是江蘇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自常州武進區前黃鎮,止於無錫南泉鎮,接無錫環太湖高速公路,全長43.9公里,對促進沿線蘇錫常城市發展、加快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