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填鴨”的美國窮人
“如今生活在富裕國家的人都有肥胖問題,肥胖症幾乎像瘟疫一樣蔓延,還很快將魔爪伸向發展中國家……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的直覺本能就深植在我們的基因裏,就算我們今天可能住在高樓大廈,家家户户的冰箱早就塞滿食物,我們的DNA還記得那些在草原的日子。”
————尤瓦爾·赫拉利
2006年的11月29日,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最胖的女人、體重巔峯期曾達544公斤的羅莎莉·布拉德福德飽受病痛的折磨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家小醫院裏告別人世。
而同年年初,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剛認定麥當勞生產的油炸薯條反射脂肪酸含量超標。
無論是現實還是影視中,美國留給我們印象,似乎就是四處都是肥胖者,就連好萊塢巨星小李子,幾個月不見都能從神顏胖成表情包。
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顯示,從1962年到2010年,美國的肥胖率從13?升到35.7?並且常年維持在此數據,而且,其兒童肥胖率高達17?每年有10萬-40萬人因為肥胖問題死亡。
事實上,美國之所以有那麼多肥胖人口,既不是因為他們的基因有問題,天生就容易胖,也不是他們都比較宅,不愛運動,關鍵原因就在於吃,但不是因為吃的多,而是吃的東西有問題。
相信有不少人剛到美國吃的第一口食物,不是甜的發齁,就是油得發膩。甜點上面要撒上厚厚的糖霜,主食多數都是油炸的快餐,晚上追劇躺在沙發上,手裏拿的是膨化玉米片和甜甜圈,這就是無數美國人整天吃的東西。
2010年,美國記者邁克爾莫斯因為深入揭露了美國食品安全問題而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幾年中 ,他通過走訪調查美國各大食品公司,發掘出一個恐怖的事實:食品巨頭企業正在暗中操縱美國人的飲食習慣!
這些企業為了更好地賣出自己的產品,近乎瘋狂地往食品中添加大量的糖、鹽和油脂。據統計,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要攝入約1500克奶酪、3170克糖以及8500克鹽其中,鹽是建議攝入量的2倍。
照這樣的吃法,想不胖都難,因此,美國胖子多,並不是因為天生比別人愛吃(理論上來講,愛吃是人類的天性),而是被華爾街的資本刻意餵養出來的。
如同邁克爾莫斯在他的《鹽糖脂》一書中寫的那樣,一旦從食品中減掉少許的鹽、糖或者脂肪,這些加工食品就沒剩什麼別的了。
本文就讓我們以糖鹽脂為主要線索,順藤摸瓜看看美國食品巨頭究竟是如何操縱美國人的。
一.抓住人們的舌頭,就能掌握財富的秘密我們先來看這張舌頭味覺分佈圖,可以看到,在舌頭的不同位置長有感受不同味道的味蕾,舌根感受苦味,而舌尖感受甜味,應該説,在很多人眼裏,這完全是教科書級別的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流傳了大半個世紀的錯誤説法。
它最早出自於1901年德國研究生D. P. Hanig的一篇論文,其結論是舌尖對甜味的敏感度最高,1942 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温 · 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將其翻譯為英文,並重新繪製了圖表。
但他在解讀原文數據時,把圖標的相對敏感度,當成了絕對敏感度,此後不斷以訛傳訛,而這張錯誤的味覺分佈圖也被更多的教師帶上了講台。
實際上,舌尖對甜味的敏感度最高這個結論也是錯的(德國研究生真慘)。我們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上顎在內,都嗜甜如命,每一萬個味蕾中就有一個特殊的甜味感受器,而這些甜味感受器獲得甜味分子後刺激我們大腦產生多巴胺等“肥宅快樂素”,大腦的快樂區域就會讓我們獲得愉悦和幸福的感覺。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我們的味覺感受器甚至還能感受來自食道、胃以及胰腺裏的甜味,所以可樂“肥宅快樂水”的外號多少有點名副其實。
雖然大眾被一張錯誤的科普圖矇蔽了很多年,但是那些“萬惡的資本家們”卻很早就掌握了甜這一“財富密碼”。
糖作為最普遍的甜味劑,被廣泛添加於各種食品中,但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糖一直是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的奢侈品,直到工業革命以後,人們才得以實現“糖自由”。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食品科學家們對糖的深入研究,逐漸發現了其對人類具有獨特吸引力,而食品加工的潘多拉魔盒也就此被打開。
食品加工商開始圍繞着糖大作文章,他們生產的食品中含糖量也越來越高,並使得美國肥胖率水漲船高。
二.你為什麼會吃飽?1969年,一名叫做霍華德的年輕人,剛從哈佛畢業就被美國陸軍招進了軍方的科研實驗室中,負責研究美軍一直存在的一個難題:如何才能讓戰場上的士兵能夠吃得更多。
彼時,美國大兵們在戰場上的基本食品是一種脱水的即食口糧,被稱為MRE 。這款軍糧的設計者本着為戰爭服務的宗旨,使軍糧延長保質期和縮減體積,就只能犧牲食品的口感。
吃慣了大魚大肉的美國士兵們當然對這種味如嚼蠟的軍糧不感冒,他們往往才吃一半不到就隨手扔掉。而這樣的情況當然是高層不願看到的,因為長此以往,士兵身體所需要的能量得不到補充,體重也會隨之下降,帶來的就是戰鬥力減弱。
於是高層派霍華德去調查,究竟士兵們想要什麼樣的軍糧,同時也希望能發現哪些類型的食品更容易讓士兵們覺得膩。
通過調查,霍華德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那些士兵們看上去很喜歡的食物,比如火雞和奶油意麪,只是在一開始的那段時間喜歡吃,但很快就會吃膩。而味道單一的主食,比如麪包,可能他們從來都沒想過有多好吃,卻能連續吃很多天也不覺得膩。
科學家將這種矛盾的現象取名為感官飽腹感,簡單來説就是大腦更容易對強烈濃郁的味道感到疲勞,達到一定的“閥值”後,就對身體下達“夠了”的命令,使我們停止進食相關的食物。
通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人們對食物的喜好程度和其中糖的含量有很大的關係。他們將實驗數據製作成一張函數圖表,其曲線呈現為一個倒u 型。
用文字表達就是,隨着攝糖量的增加,人們進食所獲得的快感也會上升,但在到達一個峯值之後獲得快感就會下降,此後越吸收更多的糖分,身體對食物就越會產生排斥感,而這個峯值頂點被稱為極樂點,其相應的甜度就是最佳甜度。
三.食品加工魔盒的開啓雖然霍華德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極樂點現象的科學家,但是他卻最先意識到了這個現象的背後所隱藏的巨大經濟利益。20世紀80年代,他創辦了自己的諮詢公司,為食品巨頭們提供建議,不斷優化食品的口感,並由此成為了食品行業的寵兒。
如今,避免感官飽腹感以及追求極樂點已經成為了食品加工業的指導性原則,美國的食品巨頭們為了能夠售出更多的加工食品,不惜高薪僱傭食品科學家們進行研究,通過實驗和數據分析來確定各種食品成分的極樂點,從而讓消費者們欲罷不能。
在美國的費城國家火車站西側有一棟不起眼的五層大樓,其中有一個影響了全世界食品加工的研究所——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
40年來,共有300多名生理學家、化學家、神經學家、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進入莫奈爾化學感官中心,試圖證明人類的味覺、嗅覺以及複雜的心理狀態和我們所吃的食物息息相關。
這些人都是世界上味覺研究領域最權威的專家,而他們的研究經費一半來自於美國聯邦政府每年1.75億美元的撥款,另一半則來自美國的煙草公司和食品巨頭。在研究中心的大廳裏有一塊很大的經典扇面,上面刻着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卡夫雀巢等贊助公司的名字。
這些食品巨頭公司能夠比外界早3年看到研究成果,同時可以聘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按照公司的特殊需求來進行一些定向實驗。
莫奈爾中心曾有過一系列關於兒童口味偏好的發現,為美國的食品廠商開發兒童食品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比如,莫奈爾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發現非裔美國人和兒童對甜味和鹹味極其敏感。相比於成年人,兒童更喜歡重口味的食物,並且兒童對於甜味的喜好是與生俱來的,而對鹹味的感覺則是4到5個月大時後天建立的。
他們在對一個6歲小女孩進行實驗時發現:當布丁的含糖指數到達24?,這個小女孩到達了極樂點,而該含糖指數比多數成年人可以接受的程度高一倍,通過擴大研究發現,有些孩子的指數甚至高達36?
針對此實驗結果,美國的食品公司提高了嬰兒奶粉和兒童食品中的糖含量,他們為了讓自己的產品賣得更好,絲毫不顧及兒童的身體健康,並以這是孩子的天生習性作為藉口來為自己辯解。
一出生就被高含糖的加工食品所環繞,美國青少年的肥胖率也逐年攀升。不過最令人發胖的其實並不是巧克力奧利奧奶油蛋糕這些甜點,而是含糖飲料。
莫奈爾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加糖的飲料會讓小白鼠更加飢餓,而且沒有給他們帶來飽腹感。之後,科學家們又用人體進行了多次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當卡路里存在於液體中被喝掉時,我們的身體很難感受到熱量的攝入。
在一次實驗中,科學家給聘請的實驗對象進行了葡萄糖輸液,並觀察他們的反應。雖然這個實驗只持續了48個小時,但是結果卻十分驚人,這些人絲毫沒有減少對食物的攝取。
含糖飲料就如同木馬病毒一般,繞過了大腦對熱量攝入的判斷,從而不會產生飽腹感。根據這一點,可口可樂等飲料公司推出了超大瓶飲料,比如那種2L的家庭裝大可樂,看上去你好像省了錢,其實他們永遠都不虧。
除了添加在人類的食品中,狗糧、貓糧等寵物食糧也未能倖免。糖除了起到增甜之外,還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食品公司往寵物口糧中添加大量糖分,就能讓其即使在潮濕的環境下也不容易滋生細菌。
而且,相比於幹狗糧,狗狗們明顯更喜歡添加了糖的濕狗糧。帶來的結果就是,美國的寵物們也跟隨着他們的主人一起變胖。
除了糖以外,大量攝入脂肪也是導致美國人肥胖的另外一大原因。相較於糖,脂肪對肥胖的“致命”之處在於:脂肪沒有極樂點!
同為供能物質,脂肪能和糖一樣都讓大腦產生愉悦,但攝入脂肪時卻不會到達像糖一樣的極樂點,只會越吃越覺得好吃和想吃。因此,人們能夠敏鋭的感知攝入的糖分多少,卻很少感受到吃進了多少脂肪。
由於脂肪的獨特隱蔽性,很多食品加工商通過添加過量的脂肪來提升其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例如美國白領階層很喜歡吃的沙拉,看上去全是蔬菜很健康,但實際上,他們會在裏面加各種蔬菜醬或者沙拉醬。
而這些醬的主要成分很多都是蛋黃、奶油或者植物油,這些油脂提高了醬的口感,因此許多美國人即使不愛吃蔬菜,卻特別愛吃醬,一天不知不覺能吃一整瓶。
除此之外,美國窮人最愛的熱狗、漢堡以及炸雞等快速食品,也全是由看不見的脂肪堆砌而成。熱狗裏的香腸、漢堡中的牛肉餅基本是用肉類加工剩下的邊角料製作而成。為了降低成本,美國整個漢堡產業每年大約要消耗70億磅以脂肪加澱粉為主的“碎牛肉”。
作為老美的最愛,紅肉(牛肉)和奶酪才是美國人最大的脂肪來源。加工奶酪中含有巨量的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的飽和脂肪酸很容易引發心臟疾病,而食用過多的紅肉則會提高結腸癌的患病率。
如果説糖是所有食品加工原料中的冰毒,那麼脂肪就是鴉片,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人的身體。
最後我們再來來説一説鹽,雖然它不是肥胖的元兇,但是鹽和糖和脂肪一樣,也是加工食品的主要成分,也是癮品在法律意義上的“下限”。對於加工食品來説,鹽是偉大的修復劑,人們通過加入大量的鈉鹽來防止食物變質。
但鹽最強悍的能力是能掩蓋食品中的過熱味,肉類中的脂肪如果發生氯化反應就會產生這種味道,像是硬紙板或者濕狗毛的味道,而消除過熱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添加新鮮的調味料。
調味料中的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肉變質,但是新鮮的草本植物價格昂貴,因此製造商就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相對廉價的鹽,由此掩蓋加工制熟肉製品的過熱味。
就像對糖的使用一樣,隨着對鹽的瞭解,越來越多的美國食品行業資本家無可救藥地迷上了鹽,他們往產品中添加大量的鹽,這也導致美國人攝入的鈉也過多,超出了人體所需的10倍甚至20倍。
而過量攝入鈉則容易引發高血壓,不過資本家們來説,他們並不在乎消費者是否會遭受肥胖和高血壓,因為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賺更多的錢,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如何把產品賣給更多的消費者。
四.如何才能把加工食品賣給更多人?除了想方設法地調整糖鹽脂肪在產品中的比例,研究出更吸引人的食品配方,食品公司還樂於利用各種營銷手段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心理,重新塑造人們的習慣。
如把所有包裝上的炸字都改成烤,消除薯片已形成的對健康有負面影響;把薯片作為食品或者菜品的一部分推廣到餐廳,如薯片配湯、薯片、雞蛋、早餐等,讓薯片在人們的定義中,不僅僅只是零食。
還有為了迎合消費者減肥的心理,食品商們推出更小的包裝和烘焙薯片,但消費者仍會一包接一包吃個不停。再比如所謂的天然果汁飲料不含人造成分,實際上是食品公司研發的濃縮果汁。
這種濃縮果汁雖然由水果製成,但是經過一道道工藝的提取和濃縮,基本上就是純糖、添加劑和色素勾兑而成,幾乎沒有纖維、香精、香料或其他任何與水果有關的東西。
換而言之,濃縮果汁與蔗糖和玉米糖漿相比,其營養成分並沒有多大區別,它最大的價值只是在營銷上使人產生一種健康的感覺。
除了這些食品巨頭們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讓方便食品代替了家庭烹飪。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方便食品,比如被NASA宇航員帶上太空的橙汁粉以及各種加熱即食的早餐和晚餐。
為了讓人們接受加熱及時的烹飪方式,食品公司在家政刊物上刊登便利食品廣告、舉辦便利食品烹飪大賽,通過各種手段成功讓美國的家庭主婦漸漸遠離新鮮食材,喪失烹飪技能,從而選擇廉價簡單的方便食品。
更令人震驚的是,美國人愛吃奶酪的習慣,也是食品公司人為創造的。一開始奶酪因為容易變質,只作為美國人的餐前點心。但在能夠長久保存的加工奶酪發明以後,奶酪就成為了食品公司眼中的金礦,食品公司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將奶酪變成了美國人餐桌上必備的食品,也收穫了源源不斷的美金。
可以説美國人的肥胖除了自身的放縱,更多的是受到了美國食品巨頭的操縱。更深的原因則是食品公司背後的華爾街資本與美國政客相互間的心照不宣。
不同於曾經的殷富而胖,美國如今的肥胖人羣是“殷窮而胖”,精英階層將高熱量的加工食品賣給忙碌的工人家庭,用精密計算的食品配方馴化了他們味蕾,同時又潛移默化的改造了他們的飲食習慣。
而當這些沒有選擇的消費者就像養殖場裏的等待去除肥肝的大鵝一般,當他們因肥胖而煩惱時,超市的貨架上又悄然的出現了無糖可樂和健康食品,就像“填鴨”似的,一雙無形的資本黑手再次收割了他們的錢包,同時損害着他們的身體。
“如此逃避過得太辛苦的自我,不惜代價換取解脱重負的幸福感——哪怕只是一時的體驗。”
就像《生而貧窮》裏舉的例子,工資低廉的餐館女招待住在膠囊旅館而非租公寓,大腹便便的藍領工人常年吃麥當勞的高熱量漢堡,不是因為他們分不清孰輕孰重,而是在做無奈的權衡。
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如今中國的肥胖人口也在逐漸增多,早在2016年,中國的肥胖人數就突破了9000萬,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許多人不禁會問:我們會不會步老美的後塵呢?
在互聯網產業發達的今天,外賣、網上速食產品頂替了過去方便食品的角色,即將成為瓦解中國家庭烹飪的新方式。四處可見的“小胖子”、受生活壓力產生的越來越多的過勞肥,以及醫院裏眾多得“富貴病”的病人,這些現象無不在警示我們:千萬不要像美國人一樣,“温水煮青蛙”式地走進那個“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