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封面新聞記者 曹鈺

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出現了15次,“創新”出現了35次。

備受矚目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科技創新的建設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快速發展的支撐力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2021年3月4日,全國兩會期間,重慶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決定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交全團建議——支持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出爐,《綱要》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創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2022年年初,重慶市政府陸續發佈《重慶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和《重慶高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重慶要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西部(重慶)科學城。

——成都市也先後出台《中共成都市委全面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成都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培育和推進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不斷完善。

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規劃佈局示意圖

到2025年,川渝兩地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既是目標,也是引擎。

成渝綜合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將在哪些領域深耕突破?未來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就此,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共建目標

加速相向而行高標準共建西部科學城

西部(重慶)科學城位於重慶中心城區西部槽谷,涉及北碚、沙坪壩、九龍坡、江津、璧山5個行政區,規劃範圍1198平方公里,核心區為313平方公里的重慶高新區直管園。

西部(成都)科學城則通過構建“一核四區”空間功能佈局,規劃面積394.2平方公里,涉及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成都東部新區、高新區和雙流區。

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西部(成都)科學城

圍繞共建目標,雙方將發揮西部(重慶)科學城、西部(成都)科學城創新平台優勢和引領示範作用,增強成渝地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形成區域科技創新平台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加快形成“基礎科研—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全鏈條創新體系,成為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撐。

具體而言,重慶方面,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地處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規劃範圍面積100平方公里,坐擁科學公園、科學會堂、科學谷等地標性建築,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等院校,匯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按照規劃,未來將以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為牽引,高水平建設大學城、科研港、科學谷、生命島、科創街“五大創新支撐”,集中佈局創新資源,增強科學城科技創新“引領性”。

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西部(重慶)科學城一角。

成都方面,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等重大創新平台正在加快建設之中。目前,西部(成都)科學城已聚集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6個、交叉研究平台6個,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35個,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5家,精準落地科技創新基地22個、校院地協同創新平台54個、科教基礎設施6個。

兩市科技主管部門也紛紛表態。“聚焦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着力建設中科院汽車軟件創新平台和超瞬態實驗裝置、長江模擬器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謀劃建設重慶實驗室,形成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重慶市科技局副局長牟小云在2022重慶兩會專題記者會上表示。

“加快推動成渝兩地科技合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成渝一直在加速相向而行。”成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共建西部科學城”等部署,兩地將發揮各自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平台、技術創新平台,凝聚形成科技創新合力。

共享人才

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提供創“源源不斷”新動力

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雙方合力打造覆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科技創新生態圈,要從哪些領域深耕突破?兩地專家均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人才。

成都聚集了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一批教育部直屬高校,在教學、科研中示範性強,尤其在IT領域、生物醫藥研發應用方面具有較大基礎。重慶高校則在實際的科研應用上具有較紮實的基礎,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工商大學在法治環境、營商環境上為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西部(重慶)科學城科研人員在認真工作。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總裁、首席研究科學家湯繼強教授認為成都在科技創新建設有三大特點:有人才、有成果、有形式。

一是成都人才聚集和人才招引已經初具品牌效應,使得該市2022年常住人口有望突破2100萬;二是成都生物醫藥研發工作突飛猛進,為後續進入“獨角獸”企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開門創新,對外開放,為打造內陸對外開放高地埋下根基。

重慶和成都兩邊的科研資源力量有特點、有共性也有差異,湯繼強表示“成渝兩地需要具體通過共建科學中心的方式,彼此取長補短,聯合發力,取得更好的發揮作用。”

“科技發展是大經濟城市集羣、做大經濟體量的主要推動力。”在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重慶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姚樹潔看來,成渝地區經濟體量較大、人口較多,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以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中心的建設,是一條必經之路。”

他表示,“一個城市資源、科技力量是有限的,如果兩個特大城市的科研、科技力量、人才能夠自由暢通,優勢互補的話,就能形成非常大的規模經濟效益。”

政府通過搭建平台、政策優惠、引進投資,將高科技企業和大型企業吸附到產業園區,形成以科技推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姚樹潔表示,這種模式使得產業具有較強大的後勁和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進一步達到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科學中心和經濟中心的目的。

關於如何進一步加強兩地人才流動的便捷性,姚樹潔表示,兩地需共建一個“微循環”,形成“板鏈”拉動態勢,城市集羣就是“板”,高鐵、高速公路、航空和“互聯網+”是“鏈”。“板鏈”拉動可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趨同增長,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協同創新

構建科技創新產業集羣助力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聚焦重點領域,打通產業鏈條,着力打造一批優勢特色顯著的產業集羣,因此,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各類創新要素的交流、合作、對接、共享,以及推動創新要素的融合、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等。

目前,成渝兩地通過交流協作,已結出產業協同的“果實”。例如,在微電子產業領域,成都高校多、人才多,在芯片設計上有優勢;而重慶芯片企業密集,兩地“合璧”,協同創新,加快壯大成渝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實力,做強“中國芯”。

正因如此,電子科技大學選擇來到重慶,落户西永微電園,讓實驗室與生產線只有“一牆之隔”。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與重慶聲光電、西南集成、聯合微電子、華潤微電子、吉芯科技等多家重慶企業形成合作。西部(重慶)科學城集成電路產業“朋友圈”進一步壯大,2021年西部(重慶)科學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速達15.8%。

在多位專家看來,重慶、成都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雙核”,要改變支柱產業重合度較高,產業佈局趨同的現狀,完全應當基於產業部門的關聯,完善優勢產業的全過程科技創新支撐,打通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等多個維度,讓優勢的產業集羣發揮出產業鏈優勢。

而按此思路,為進一步加強重慶、成都“雙核”聯動,從2021年開始,兩地協同創新的動作頻頻。

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雷鍵 攝

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積極探索科研資金跨省使用模式,共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21年5月,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共同出資經費增至4000萬元,在人工智能、大健康的基礎上,新增生態環保、現代農業兩個領域展開聯合攻關。而且,最終確定的16項資助項目,單個項目的資助額度最高達到200萬元,實現了翻番。

2021年12月17日,重慶市科技局與成都市科技局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也是合作內容之一。今後,雙方將共同實施成渝科創合作計劃,共同凝練發佈技術需求,支持兩地企業、高校院所組隊申報,進一步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

有理由相信,經過進一步資源整合、流程再造,重慶、成都能通過多條產業鏈的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集羣,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質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11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起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產業協同、人才引進“雙戰略“齊發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