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名大學生被訴 償還四倍銀行利率罰息
39名大學生被訴 償還四倍銀行利率罰息
2017-08-21
中金網
平靜的校園內出現了“校園貸”這樣一種“來路不明”的借款行為,如今培養了數名“老賴”,除了網友的吐槽外,還有存在的反思。
長沙某網絡貸款平台向39名大學生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償還貸款,同時追繳其四倍銀行利率的罰息。被起訴的39人中,在借貸時都是在校大學生,以大三、大四學生居多。他們申請貸款的理由多以微商創業為主,所借金額在2000至5000元之間,按12個月還清本息,利息按當年銀行年利率計算。
“校園貸”大行其道,眾多幕後的推手給“校園貸”點燃了一把火。起初,進入校園的“校園貸”還不被人熟知,只是打着“你找我借款,等以後再還”的口號,吸引學生前來參與。對於未曾接觸過“借貸”的學生,心理難免心存防備,多數人還是選擇避而遠之。但是,耐不住廣告的響亮、朋友的推薦、內心的好奇,許多人抱着“先借點兒,等有錢了再還”的心態,開始把注意力逐步轉移到“校園貸”上。本以為可以僥倖逃脱還錢的麻煩,結果卻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
校園貸“陷阱”究竟有多深,誰都難以預測。如果僅僅抱着“先借再還”的想法嘗試“校園貸”,這樣的想法不夠成熟。根據金融公司的貸款條件顯示,借款人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就可以辦理,申請額度在100元至5萬元不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選擇。的確,如果簡單地將身份證和學生證信息提供給對方,無疑會泄露個人信息。對於社會上出現的各類“校園貸”還摸不清來路就敢“出手”,這並非大義凜然和無所畏忌,而是一種缺乏思維、欠缺思考的“愚鈍”。
如果把全部責任推給“校園貸”,一言以蔽之,也有些過於絕對。目前雖然國家是明令禁止校園貸的,但對於之前已生效的貸款,借款人仍應足額及時償還,不然很可能會被列入失信名單。其實一直以來,“校園貸”現象層出不窮,出現的“校園貸”是好是壞,同學之間應該早有耳聞。有些初衷好的“校園貸”,其本意並非眾人眼中那麼壞。通過賺取小額利潤,為校園裏需要用錢的學生提供資金支持,這無可厚非,更何況之後出現的一系列還款追責問題源於借款人的不良信用以及不負責任。敢借就敢還,耐不住資金借出去得不到歸還,向39名大學生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償還貸款,這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本意是賺取高額利息,引誘學生參與校園貸,這就該禁止了。
破除“老賴”效應,亟需增強“信用”意識。39名被訴的學生被掛上了“老賴”的名號,的確值得警醒。如果有借有還,不僅不用“逃之夭夭”,更不會給自己沾染上違法的痕跡。不只是學生這一主體存在信用困境,還有很多職業羣體在表達一種亟需教育的渴望。除了沒有穩定的還款能力,也沒有理性的消費觀念,逾期償還只會讓經濟責任倍增,對個人、對社會都是有害而無一利。 對於校園貸的吐槽可謂不絕於耳,我們不妨多聽一聽,多看一看。或許我們能從“校園貸”中緩解短暫的經濟壓力,但如果以信用為代價,終歸是得不償失。
校園貸監管改革
監管趨嚴已成為業界共識,除專項整治外,上海、深圳、重慶、廣州等地方行業自律組織都相繼出台“禁令”,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亦明確提出用“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強壓之下,諸多涉及校園貸業務的平台正謀求轉型或退出。
專家建議
中山大學金融系黃教授表示,從行業角度説,大學生的確屬於比較優質的貸款對象。“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學生要從網絡平台借款?與傳統銀行給予大學生的信用貸款相比較,網絡平台貸款的利息和手續費都要高,且信息不透明。”黃老師説,不太贊成大學生為了提前消費或者做生意,甚至借錢炒股來貸款。這種貸款不但給自己增加壓力,產生違約的話也很容易追溯,得不償失。
廣東財經大學張老師建議,應加強對大學生基礎金融知識的教育,提高學生風險意識,培養學生的“財商”。大學生只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消除懵懂的借貸心理,才能理性借貸,不被一時的享樂衝昏頭腦。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因為種種原因,農村的年輕人更願意外出打工而不願回家種田。可在溧水區和鳳鎮萬畝蔬菜產業園內,11名年輕大學生紮根華成蔬菜合作社,日復一日種菜、賣菜,當起了職業農民,時間最長的已幹了6年,收入最高者年薪達30萬元。
一家蔬菜合作社緣何能吸引這麼多大學生?土裏刨金又如何刨出30萬年薪?
本月20日早上6點,溧水華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馮顧城準時出現在田頭,查看大棚及露天蔬菜長勢,併為工人安排了兩項任務:抓緊採收西蘭花、為黃瓜苗吊蔓。
馮顧城2012年畢業於金陵科技學院園藝專業,是名本科生。在一家高爾夫球場工作兩年後,他“追隨”女友來到華成蔬菜合作社,當起了農民。在合作社負責人路曉華的支持下,馮顧城如今帶領另外2名大學生、18名工人承包了基地160多畝菜地,種植各種時令蔬菜。
作為團隊帶頭人,馮顧城不僅需要決定種植品種、合理安排茬口,每天還要定期巡視、管理田地,並根據檢查情況安排大家一天的工作。長時間風吹日曬,馮顧城膚色黝黑,和當地農民幾無二致。
記者獲悉,包括馮顧城在內,華成蔬菜合作社近年來已聘用了11名大學生,其中10名為本科生、1名專科生,分別來自南農大、金陵科技學院、淮海工學院、湖北長江學院等。大學畢業卻紮根農村種菜,馮顧城一度遭遇家人的不解和反對。
“我對種菜有興趣,專業又對口,並沒感覺到不體面,”馮顧城説,媽媽當初反對他到農村種菜,但他作了耐心解釋,最終取得了家人支持。
合作社負責人:給高薪不如給平台
路曉華在蔬菜種植、銷售領域摸爬滾打了約20年,是個“老把式”。在他看來,合作社2000多畝基地要想種出優質蔬菜,不能總是依靠當地的老農民,必須引進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輕人。
從2011年開始,合作社開始招聘大學生。但路曉華遭遇了同行普遍遇到的苦惱:農業合作社招人易、留人難,好不容易招來的大學生,幹一段時間就離開了。怎麼才能留住這些大學生呢?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又需要什麼?路曉華開始有意和大學生們交流,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經過一段時間深入交流,路曉華髮現這些大學生並不是不喜歡農村,也不是嫌種田不體面,而是合作社沒有給他們平台和空間,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針對這一問題,路曉華決定改變用人思路:給高薪不如給平台,以前是聘他們為員工,不如改讓大學生帶團隊承包菜地,一年下來核算其成本、收入,淨利潤“小頭”歸合作社,“大頭”歸團隊——生產團隊拿70%、銷售團隊拿50%。
8名大學生陸續承包了合作社4個生產平台、4個銷售平台,另外3名大學生跟着團隊幹。8名平台負責人各管一塊、人盡其才,大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
行行出狀元,大學生菜農最高年薪30萬
和大學生打交道多年,一件事讓路曉華印象深刻。2012年,有大學生看到農業電商蓬勃發展,就建議路曉華搭建電商平台。路曉華於是在2013年建立了華成蔬菜商城,後來又招聘淮海工學院本科畢業生畢鵬,充分發揮他擅長計算機的特點,讓他負責電商平台的管理、運營,結果電商平台影響力越來越大。如今,電商固定會員已發展到900多名,2016年年銷售額達1100萬元,約佔合作社年銷售額的七分之一。
網上銷售的火爆,讓路曉華既驚又喜。他自嘲地説,“我只有高中學歷,電商平台完全靠這幫大學生。這些年輕人有想法、有活力,農村需要他們。”
合作社快速發展,大學生們也有滿滿的獲得感。去年,馮顧城承包了160多畝菜地,年終核算後,他個人拿到了近25萬元年終獎,加上平時工資,一年收入達30萬元。其他平台負責人年收入在10萬—20萬,普通大學生年薪也有四五萬元。
“我們願意紮根農村,一是我們有了幹事的空間;二是溧水非常重視人才,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生落户,還有一筆住房補貼。”馮顧城説,他和女友各領取了9萬元補貼,如今已在溧水順利買房落户。
(原題為:《11名大學生紮根溧水當菜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Zyl”:目前能種出無公害蔬菜的有很多,能種出有機蔬菜的沒幾個。
網友“Zyl”:幹得好年收入300萬3000萬都有可能。
網友“TPJ”:全民本科生了!
網友“羊甫之殤”:有志青年、青春無悔
網友“海東青”:行行出狀元。
網友“海東青”:行行出狀元。
網友“諺語”:報紙目的是説多渠道成才,實際給人感覺是大學可上可不上
網友“諺語”:這是給農村放風,農村孩子上大學沒必要啊。技術學起來也不是高科技
網友“未來式”:種菜主要是銷售,銷售的路子打開後,什麼都好辦,很多偏遠地區農產品就是輸出不了才無法致富。
網友“天降正義”:支持
(1970-01-01)
人民網武漢7月5日電 “用10086向客户提供幫助和服務,而且每個月都能領到工資,這份工作讓我很有尊嚴,也開始變的自信……”日前,中國移動湖北公司駐華中科技大學勤工助學基地大四學生在畢業季典禮上分享心路歷程。據悉,湖北移動7年來通過在高校布點呼叫中心,已累計為萬餘名大學生提供崗位。
據介紹,自2005年起,湖北移動啓動大學生勤工助學工程,自2009年起,陸續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4所高校建立了校園呼叫中心、勤工助學實踐基地,開展別具特色的勤工助學行動,累計使萬餘名大學生受益,被省婦聯授予第2批“湖北省女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訓基地”榮譽稱號。
在華中科技大學檔案館的1樓大廳裏,筆者看到三十名大學生頭戴耳機,語氣温和地回答着電話那頭提出的各種問題。“我們每月為近10萬客户提供電話服務。”呼叫中心話務員、大三學生張愛紅説。
張愛紅告訴筆者,呼叫中心話務員每天利用課餘時間平均工作2-3個小時,就能獲得近千元的工資。目前有約近百名學生在此工作。“這個工作為在校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習平台,使我們不出校門就可參與社會實踐,為將來就業提升競爭優勢打下堅實基礎。”
據瞭解,除在省內多所高校新建校園就業實踐基地、校園呼叫中心外,湖北移動還通過校園品牌店、聘請兼職銷售員等為大學生提供崗位。(王政)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太原用户10xxxx095”:一小時十元
(2017-07-05)
5月15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山東省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獲悉,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成功破獲“6.06”特大偽造貨幣案。
據瞭解,此案是棗莊市建市以來破獲的首起特大偽造紙幣案件,共搗毀假幣生產窩點2個、二次加工窩點4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名,繳獲假幣成品、半成品100餘萬元,扣押電腦、彩色燙金機、打印機等作案工具一宗。
齊魯晚報 圖
據辦案民警介紹,2016年6月6日,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經偵大隊民警在偵辦一起購買假幣案件過程中發現,有人在QQ羣內發佈信息,直接聯繫下線或中間商,採取支付寶付款、快遞發貨等方式出售假幣,輻射全國各地,涉案金額巨大。
2016年6月6日,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經偵大隊將該案立為特大偽造貨幣案偵查。經查,2015年7月份以來,犯罪嫌疑人寇某某(男,21歲,臨沂人,某高校大二學生)夥同王某某(女,21歲,青島人,某高校大三學生)等人租賃房屋,從網上購買假幣模版、電腦、彩色打印機、燙金機等製假工具打印製作假幣,並通過QQ聯繫、支付寶轉賬、快遞公司發貨的方式,與下線餘某、劉某某等人進行交易。餘某、劉某某等人對假幣進行二次加工後,通過快遞銷往全國各地。至案發時,該團伙已偽造、出售假幣300餘萬元,售往全國20餘省市。
該案立案後,棗莊市公安局市中分局成立“6.06”專案組,抽調精幹警力10餘名,全面開展偵查工作。辦案民警輾轉浙江杭州、四川南充、山東濟南等地,行程兩萬餘公里,梳理案件線索,摸清了犯罪網絡及骨幹人員情況,並及時啓動聯動協作機制,制定周密細緻的抓捕方案,最終使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
目前,該案主犯已被市中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
(原標題:倆大學生合夥造假幣300多萬!棗莊破獲首起特大假幣案)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ahong”:有部分小面額的假幣流入市場,一般都是十元和二十元的,我聽一個出租車司機説的。
網友“海棠”:出來後整個人都廢了,要學歷沒有,還帶着污點。
網友“無量”:這個腦子沒進名牌大學?
網友“四格”:有期徒刑最高才15年。。。。。。
網友“灰化肥發黑會揮發、”:還是個女的…
網友“Lw”:白白接受了十餘年的教育,小時候學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早忘腦後了!
網友“我自飄然”:人豺
網友“江大蝦”:真是無知還是無知啊。。。
網友“1064513242”:這假幣也太好做了吧
網友“不到頂點”:上了大學也沒文化。
網友“1064513242”:這假幣也太好做了吧
網友“一生曠達”:判的忒輕,應二十年。
網友“一生曠達”:判的忒輕,應二十年。
(1970-01-01)
鄭州某高校學生為避暑在圖書館前排起了長隊。 本文圖片均為微博@映象網 圖
映象網6月21日消息,近段時間,河南省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30度以上的高温,而鄭州也不例外。6月20日,鄭州某高校的學生為了避暑,在圖書館前排起了長隊。
據該校的學生表示,因為宿舍沒有風扇和空調,“我們只能去圖書館避暑,但是來這裏的同學也很多,就算擠進去了也沒座位,一座難求。”
由於排隊的人數太多,在進入圖書館的過程中發生了事故,報警器被擠碎並有同學受輕傷。
據記者瞭解,由於排隊的人數太多,在進入圖書館的過程中發生了事故,報警器被擠碎並有同學受輕傷。
對此,學校表示,近日來氣温連續攀升,加之考試周臨近,出現圖書館自習座位不夠用現象。為進一步滿足學生使用需求,校圖書館決定增加桌椅並延長開館時間。
具體將採取如下措施:
1.每天開館前,請同學們有序排隊,圖書館將在門口加派工作人員維持現場秩序,確保有序進入;
2.與資產處協調臨時增添桌椅;
3.提醒學生離館時及時帶走隨身物品;每天閉館後,工作人員將逐層清理佔座物品;
4.延長開館時間,請以圖書館內具體時間安排為準。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蚊米”:還好這兩天開了
網友“lalala”:垃圾學校,活該遭罪
網友“貴州省貴陽市澎友”:什麼年代了,空調機這麼便宜,為什麼教室、宿舍不裝?
網友“叔,餓了”:因為河大圖書館中央空調壞了,只能給個鼓風機吹吹風,哈哈蛤
網友“阿成”:究竟什麼學校?宿舍連風扇都沒有?!這麼熱的天氣怎麼能睡覺?!
網友“被遺莣了”:電費太貴
網友“WXfie”:萬方麼?
網友“nolyprincess”:華科東九暑假下雨都開着中央空調
網友“蔡禕塽”:問問就算有空調的哪個不是學生自己拿電費,現在全國高温,學生們宿舍基本都是自己買小電扇臨時解決,真是不容易,
網友“yyyyyyyy喂”:圖書館不錯[doge]
網友“蚊米”:我算知道河大為啥圖書館也不開空調了....
網友“叔,餓了”:因為河大圖書館中央空調壞了,只能給個鼓風機吹吹風,哈哈蛤
網友“蚊米”:我算知道河大為啥圖書館也不開空調了....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