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時代要結束 我們的“笑星”為何越來越少

  趙本山時代要結束我們的“笑星”為何越來越少!趙本山時代結束了,我們需要的是痛感還是喜感。

  趙本山的喜劇作品在愉悦觀眾的同時,也被認為醜化農民。他的作品中,“無處不戀愛”“懷孕慶典”“婚外戀”“鬥情敵”等情節則在低俗化中迴避了農村生活的問題與現實。

趙本山時代要結束 我們的“笑星”為何越來越少

趙本山時代要結束 我們的“笑星”為何越來越少

  對於趙本山,很多人都是非常喜歡的,特別是在春晚舞台上,只要有趙本山的出現,就會有觀眾的笑聲。這些年來,趙本山也的確給觀眾帶來了笑聲。有人説,“一身皺巴巴的中山服,一頂破舊的八角帽,一張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豬腰子臉’,一口經過改造了的東北話”,就是趙本山的藝術形象,而在當時,人們剛剛解決温飽問題,也剛剛過上好日子,趙本山的這一藝術形象恰恰能給觀眾帶來笑聲,其原因就是他代表了過去,代表了過去的我們。

  假如趙本山這一形象出現時,我們還停留在鬧饑荒的時代,自然是一點也不好笑。正因為我們富裕了,看到過去的一些影子,真正告別了過去,才會發出會心的一笑。而趙本山的小品或影視作品,其實都還是能有打動人的地方,也同樣給人們帶來了笑聲,也讓人們認識了農村裏的“小人物”。儘管後來的一些作品裏,有一些嘲弄人的地方,或者對殘疾人有不敬,但瑕不掩瑜,總體而言趙本山的作品還是不錯,如果不給其扣帽子的話。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趙本山的時代的確結束了,趙本山也無法維持其當年的風采。至於他的弟子們,有些還可以,有些則真正的是矮化了我們的農民,或者説只是靠一些低俗的段子來取悦觀眾。不過,完全的否認趙本山的成績是不對的,或者完全的一邊倒的批判趙本山的作品,同樣也不可取。

  在趙本山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時,我們不妨反思下,為什麼趙本山給我們能帶來笑聲,而又是為什麼在趙本山時代離去後,我們的“笑星”則越來越少了呢?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笑聲;我們不需要過多的活在嚴肅之中,我們或許需要的就是哈哈大笑而已,至於這大笑能不能帶給我們深思真的是無關緊要,如此活着,也實在太累。有些人喜歡,就會有些人不喜歡,沒有什麼事物是能夠完全討好所有人的。只是,當趙本山離開我們後,我們需要的不是批判,我們更多需要的是,誰將是下一個“趙本山”,誰將會給我們帶來笑聲,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2 字。

轉載請註明: 趙本山時代要結束 我們的“笑星”為何越來越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