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地鐵禁止手機外放”,改變習慣、形塑文明
蔣璟璟
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針對手機、平板、智能手錶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上海地鐵表示,對於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以及在地鐵車廂內飲食等行為,工作人員和執法隊會進行勸阻和執法。對於這一決定,不少網友表示期待已久,特別提到近年來地鐵上不少人外放短視頻,現在這些困擾應該會大大減少了。(中新社)
“地鐵上禁止手機外放”,此前已有多地出手。比如説,北京、昆明等地的“軌道交通乘客守則”都對此類行為予以明確限制。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甚至將地鐵上手機外放納入個人徵信記錄。從一段時間的實踐反饋來看,相關規定更多還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誠如上海地鐵方面所言,《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並非法律,地鐵管理方面臨着如何執行的問題,“我們也很難”。理論上,對於乘客手機外放行為,地鐵上的工作人員會進行“勸阻”和“執法”。這裏,並沒有涉及“處罰”與“懲戒”,也沒有涉及強制執行。這意味着,所謂禁止手機外放,更多還是要依賴於乘客的配合。
寄希望於“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實施之後,地鐵上的手機外放聲音就立即消失,這顯然不現實。須知,這一“守則”並不是立竿見影的法律,其本質更接近於一種公共倡議。其實施效力,不是立基於“強制力”,而是維繫於一種道德共識與羣體的輿論壓力。具體而言,在這一新規之後,地鐵車廂裏“不外放手機聲音”就成了默認的秩序。一旦有人挑釁了這一秩序,就必會遭人側目,就必會感受到自己的不受歡迎與尷尬。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足可改變習慣、形塑文明!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儘管不是法律,但只要能推動“地鐵上手機不外放”成為公德,那麼就是有其意義的。就算沒有“強制”,若是每個人能自覺自律,營造一個安靜的車廂,就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