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關注半自動步槍了?或者説,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都開始關注自動、半自動武器,日本這個實時緊跟國際潮流的國家也不例外,下圖是小倉兵工廠在戰前仿製生產半自動步槍,曾在菲律賓參戰,之所以沒有在二戰中大量使用,應該包括以下因素。
但這種思想並不符合二戰前的作戰需要,最有利的證明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軍械部門在評估半自動武器時的報告,它們認為:
而實際上,捷克半自動步槍的出口業績也不咋地,僅有埃塞俄比亞、泰國和我國的奉系軍閥少量採購。大多數的軍事強國,更傾向於用輕機槍增加步兵班組火力強度,而不是造價高昂的半自動步槍。
其實想想也能説得過去,現代化戰爭比的不是單兵火力,而且小股步兵的靈活戰術,不是説步槍火力猛就能決定實力高低的。例如,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普軍裝備了1870年的德萊塞步槍,和法軍裝備的夏塞波步槍(如下圖)都是旋轉後拉槍機後裝槍,法軍的夏塞波能打1200米,普軍的德萊塞只能打600米,前者的可靠性也超過後者,但普魯士還是吊打法軍,俘虜了法皇拿破崙三世。
明明輕武器不佔優勢,普魯士軍隊為何還能完勝法軍呢?這都要歸功於普軍的小規模步兵機動戰術以及炮兵戰術,充分説明現代戰爭中戰術才是最重要的。與普法戰爭一樣,裝備半自動步槍的軍隊也未必是裝備拴動步槍軍隊的對手,尤其是在遠距離交戰時,半自動武器不佔優勢。
在戰術選擇上,日本又特別的墨守成規,當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地縮短步槍長度時,只有日本特立獨行。例如德國將毛瑟98從1.24米縮短到1.1米、蘇聯將莫辛納幹從1.3米縮短到1.2米,甚至連民國政府都把漢陽造從1.25米縮短到1米,只有日本堅持生產長步槍,除了確保精度和射程之外,還要兼顧拼刺需要,比如三八式裝上刺刀接近1.7米,這超過了當時日本兵的平均身高。
與日本不同,西方國家認為:隨着坦克的出現,步兵趴在戰壕裏間隔6-8百米對射的戰術用處不大了,跟在坦克後邊清掃400米範圍內的目標才是主要任務。但法國和日本都不信這個邪,他們固執地認為坦克只是交通工具,堡壘塹壕戰術仍是主流,因此特別看重步槍的射程,法國修建了馬其諾防線,日本在我國戰區修建了海量的碉堡封鎖線,他們都沒有大量生產坦克、裝甲車,自然不希望改進步槍,這是它遲遲不肯大範圍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原因之一。
我們都知道,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我東北,此後日本的軍事支出節節攀高,這是因為它面臨的國防壓力更大了,日本甚至計劃仿照法國馬其諾防線,在我國東北修建防禦蘇聯的防線,最終因為沒錢作罷。到七七事變後對外戰爭全面開展,日本的軍事支出一度佔據了國民收入的40%,但即便如此也滿足不了侵華日軍的巨大消耗。
國內軍工生產無法滿足前線需求的同時,日本也意識到自己裝備的過時,也就是三八式步槍和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不夠用了,一下子多了換裝壓力。三八式使用6.5X50毫米子彈,這種子彈威力不足,至少與國軍的7.92X57毫米子彈交戰不佔優勢,因此日軍新開發了使用7.7X58毫米子彈的九九式步槍(實際使用的是減裝藥彈藥);另外有開發了99式、96式輕機槍,以取代老舊的大正十一式。
(九九式和三八式區別很大)
由此不難看出,日本國內的軍工企業不可能另外生產半自動步槍了,因為原有步槍、輕機槍以及相關彈藥的換裝工作,可以用亞力山大來形容,怎麼可能再去生產複雜的半自動步槍呢?
(6.5毫米子彈和7.7毫米子彈區別很大)
三八式從1905年開始生產,一共也就生產了300多萬支,九九式從1939年開始投產,總產量也不過260萬支,這是什麼概念呢?日本在投降時還有600萬以上的武裝力量,可見它的步槍根本就不夠用,而且還要生產2種口徑的步槍彈,這對工業水平較低的日本來説是個不小的負擔!
上圖是日軍展示繳獲的國軍裝備,在老式裝備都無法滿足需要的前提下,日本還會有餘力開發半自動步槍嗎?答案肯定是沒有的。
(上圖是日本仿製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還沒來得及投產戰爭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