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直擊:黃河秋汛防禦忙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黃河秋汛防禦正處於最關鍵時期。
9月27日15時48分,黃河潼關水文站出現5020立方米每秒的洪峯流量,黃河2021年第1號洪水形成;當晚21時,第2號洪水緊隨而至;10月5日23時,第3號洪水強勢來襲……9天發生3次編號洪水,今年秋汛形勢十分嚴峻。
不僅如此,8月中下旬以來,黃河發生歷史罕見秋汛,支流伊洛河來水為多年均值5.7倍,沁河為多年均值5.9倍,渭河為多年均值2倍,渭河、伊洛河、沁河均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大洪水。黃河干流潼關站發生1979年以來最大洪水,同時也是1934年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大洪水,花園口站發生1996年以來最大洪水。
受持續來水影響,黃河流域多個水庫高水位運行,作為黃河中下游關鍵性控制工程的小浪底水庫,更是在10月9日20時出現建庫以來最高水位——273.50米。
秋汛來勢洶湧,處於最關鍵時期的防汛做得如何?記者赴黃河一線進行了採訪。
“耳目”靠前,為防汛贏得更多主動權
穿好救生衣,小浪底水文站外業測驗組的趙文闖和幾個同事跳上衝鋒舟出發了。10月10日這天,上游約4公里的小浪底水庫正在泄洪,此刻的水面水流湍急。加之天氣陰冷、大風呼嘯,衝鋒舟“轟轟轟”地加足了馬力逆流而上,船身兩側翻出不小的浪花,掛在船外一側的橙色走航式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在水裏滑行,趙文闖抱緊了電腦,緊盯着屏幕,完全沒意識到衣服已被浪花打濕。
一圈下來,趙文闖拿到了流量、流速、水深等數據。小浪底水文站是小浪底水庫的出庫控制站,也是黃河中游幹流的重要控制站。雖然水文站配備了雷達在線測流系統,但為確保水文數據的準確性,趙文闖和同事還是每天堅持至少兩次人工測流,與在線測流數據比對校正。
下游100多公里外的鄭州市北郊,花園口水文站站長吳幸華剛巡河回來。“我們站是黃河下游防汛決策、水量調度的標準站,實測數據直接影響中游水庫聯合調度和下游防汛抗洪決策部署。我們從9月27日開始每小時進行一次報汛,單次流量測驗精度達99%以上。”守着花園口水文站這個黃河下游防汛的“晴雨表”,吳幸華和同事們不敢怠慢。
在浪尖上逆行、和時間搶位,面對嚴重的秋汛,黃河水文人深知,作為防汛的“尖兵”“耳目”,水文監測準一點,預報預測早一點,就能為防汛抗洪贏得更多主動權。
秋汛以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水文局持續強化監測預報,密切關注黃河中下游雨水情發展趨勢,通過精準監測和超前預報,高頻次開展調度預報交互,為黃河防汛調度決策部署打出提前量。
“水賬”細算,實現水庫精準調度
由於上游秦嶺以北降雨時間長、雨量大,為攔蓄上游洪水、減輕下游河道防洪壓力,通過聯合調度,10月9日20時,小浪底水庫出現273.50米的建庫以來最高水位。記者10月10日來到小浪底水庫時,這裏已泄洪多日,洪水從孔洞傾瀉而出,怒濤翻卷着衝向河面,空中騰起龐大的霧氣。
為何要在汛情嚴峻時泄洪?在值班室守着操作電腦的小浪底管理中心水量調度處值班員安靜泊告訴記者,水庫泄洪是為了降低水庫水位,保障安全,騰出防洪庫容以應對之後可能的上游來水。
泄洪後怎麼確保下游河道不漫灘?對這種兩難的調度境地,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江恩慧進行了闡釋。“北方大型水庫除了汛期防洪還承擔非汛期供水抗旱的任務,一般七八月主汛期後,這些水庫就逐漸開始蓄水。從水庫防洪庫容角度來説,同樣規模的洪水,發生時間越晚,威脅就越大。”江恩慧説,“這次洪水渭河、伊洛河、沁河併發,從9月22日開始到30日結束,最關鍵的是預報10月3日至9日黃河中游還有暴雨過程,且強度可能更大,給調度留出的窗口期極短,在這期間3條河落水過程的水量加上小浪底水庫要為下場洪水預留空間騰出庫容,更關鍵的是,下游河道卡口河段本來平灘流量就較大,要保障下游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不死人、不漫灘、不跑壩’防禦目標,上游泄洪就必須嚴格控制下泄流量。”
下足“繡花”功夫、算好“水賬”。黃委按照下游花園口水文站流量4800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每2小時滾動修訂水庫調度方案,水庫按時段30分、流量50立方米每秒控制精細調度。安靜泊對精準二字深有感觸:“這次是史上精度最高的實時調度,以前最低也是按200立方米每秒流量級進行調度。精準的意義在於,高於這個流量下游可能會漫灘,低於這個流量對上游洪水的削峯作用又會減弱,起不到應有的調控作用。”10日下午,安靜泊面前的電腦上顯示小浪底泄洪流量在4200立方米每秒左右,以50立方米每秒的精度進行調控、控制閘門開度難度可想而知。
據瞭解,9月29日零時至10月10日11時,小浪底管理中心水量調度室共接收執行調度指令59次,對應閘門調整139次。截至10月9日20時,小浪底水庫已攔蓄超過5000立方米每秒的入庫洪水。目前,小浪底水庫水位有所回落,但下游大流量過程仍在持續,做好水庫聯合調度依然是此次秋汛防禦安全收尾的關鍵。黃委將繼續滾動優化小浪底、故縣、陸渾、河口村水庫聯合調度方案,精細精準調度水工程。
巡防到位,搶早搶小守好安全底線
深秋十月,晚上6點多,天色已然暗了下來。鄭州市惠濟區的馬渡險工段,黃委惠金河務局工程管理科科長孫廣偉和同事正在巡查,手電筒的光束穿透夜幕,投在河水與堤岸交界處,一塊塊裹在鉛絲籠裏的巨石橫亙於此。岸邊不遠處,巨石成堆,挖掘機隨時待命。
“我們這兩天正進行除險加固。其實汛前已經除險加固過了,但因為今年汛期來水時間較長,對根石造成了較大沖擊,根石可能不穩定,因此我們提前再次進行除險加固。”10月9日,黃委惠金河務局副局長趙俊奇告訴記者,防汛就是要搶早、搶小,一旦發現苗頭就立刻做好應對措施。
馬渡險工段5.5公里長的責任段,被劃分為18個巡查點。1名技術人員加3名羣防人員,每小時巡查一次。有30多年經驗的防汛“老兵”孫廣偉和同事沒日沒夜地拉網式巡查,看看有沒有根石走失的情況,有沒有出現裂縫、塌陷、滲水等。如果趕上下雨,巡查的頻次還會增加,巡查的腳步也會放得更慢些,要觀察得更仔細些。
巡查、發現險情、及時搶險,這是守護黃河大堤的有效舉措。黃委逐河段、逐壩夯實責任,在壩頭設置值守點,實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對大堤臨水段等防守重點重兵防守,目前,共有3.3萬人奮戰在防洪一線。加大物料、設備投入,對緊靠主流和根石短缺的壩岸及壩襠,繼續採用預拋石加固,並要求沿黃各級地方政府提前落實灘區人員轉移預案,一旦有重大險情發生要應撤早撤、應撤必撤、應撤盡撤。
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要求,繼續維持主汛期的監測預報機制,充分考慮前期降雨造成的下墊麪條件變化,力爭做到精準預報。及時研判雨情、水情、汛情、工情,強化水工程防洪調度和堤防、險工及河勢控導工程的巡查防守,落實水庫大壩和庫區的安全保障措施,繼續繃緊防汛這根弦,把秋汛當作夏汛來防,堅決打贏防秋汛這場硬仗。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8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