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要裝修,老房子一段時間過後也要翻新重新裝修,説起裝修是多少家庭的噩夢,更別提修繕皇宮建築了。在古代,是如何對故宮建築進行診斷,又因為哪些原因而需要修繕甚至重建呢?
宮裏建築有“御醫”
傳説在堯舜時代,有一位名叫“倕”的巧匠任“宗工”一職,不僅擅長製作弓、耒、耜器具,還發明瞭畫圓、畫方的工具及水準和繩墨用以量平直,給匠人以規範,為建築及修繕房屋提供便利。
之後商周設“司空”、秦國設“將作少府”負責修繕宮殿。漢承秦制,但略調整,將“將作少府”改為“將作大匠”,之後“將作大匠”之稱呼一直沿用到明代。
對建築進行定期“體檢”
對於故宮建築的“健康”問題,“御醫”的基本態度是:“以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所以説修繕是經常性的,基本每3年左右整體修繕一次,通過這種辦法來保持建築的良好狀態。5年更換一次揭瓦檐頭,更換椽望。大中型建築的修繕,比如新建的宮殿,或者拆修後新建的宮殿,基本上10年會整修一次。這是故宮的大規模“體檢”。
特別重要的宮殿定期“體檢”更加嚴格。比如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連每年秋後拔除荒草,都要欽天監選擇吉日後,才能由營繕司派遣工匠去辦理。
火災是最大的噩夢
除了常規對故宮建築“體檢”,或者按皇帝個人想法對宮殿進行修繕,還有一種情況是屬於因天災人禍,不得不對建築進行修繕。這種修繕常常意味着對建築進行一場“大手術”比如,火災就是一個最大的噩夢。
以乾清宮為例。乾清宮曾是明代14個皇帝和清代順治、康熙兩個皇帝的寢宮。而且也是歷朝皇帝臨朝聽政、召對臣工、舉行內廷典禮、接見外國使臣以及批閲奏章的場所,政治地位非同一般。然而歷史上,乾清宮在明代3次(永樂二十年,即1422年;正德九年,即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即1596年)毀於大火。清代乾清宮火災雖僅有1次,但仍損失慘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