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荷蘭哈勒姆,一名女孩跳向水中消暑。世界氣象組織當日表示,當前正席捲歐洲的熱浪將持續至下週,高温等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將至少持續至本世紀60年代。西爾維婭·萊德雷爾攝(新華社發)
進入6月以來,熱浪侵襲北半球,氣温明顯高於往年。歐洲國家從上週起陸續拉響紅色高温預警,航班暫停、鐵路限速、山火蔓延、乾旱加劇……極端高温天氣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再次被擺到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位置上。今夏的高温熱浪無疑是全球氣候問題之“危”,能否變成推動全球治理的“機會”,卻暫時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以往這種時候,最先站出來呼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往往是歐洲國家,但現在,歐洲正在能源危機和可持續發展之間自我拉扯。
英國氣象局的實時數據顯示,當地時間7月19日12時50分,倫敦希思羅機場測得氣温40攝氏度。這是英國有記錄以來第一次氣温突破40攝氏度,印證了氣象局15日發佈的最高級別異常高温紅色預警。歐洲其他國家也沒抵擋住熱浪侵襲,尤以南部地區最為嚴重——7月17日,法國西部的15個省份進入“紅色警戒”狀態;從7月10日起,西班牙最高氣温就處在39攝氏度至45攝氏度之間。
亞洲熱浪的威力在上個月就已顯現。6月28日,印度新德里部分地區氣温一度飆升至49.2攝氏度。日本部分地區在6月25日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6月最熱一天”,這也是日本首次在6月出現40攝氏度的高温。從7月16日起,中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但從6月以來,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共發佈氣温達40攝氏度以上的高温紅色預警1869條,7月10日一天就發佈了857條。
在持續的極端高温天氣下,乾旱和山火等自然災害伴生而來。歐盟機構間關係專員馬洛斯·塞夫科維奇7月7日表示,歐洲目前的乾旱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更高的温度、更低的濕度正在助長歐洲等地區的“火勢”。據葡萄牙電視台7月15日報道,過去7個多月裏,葡萄牙累計過火面積超過3萬公頃,超過2021年全年,其中多數火災發生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法國、西班牙、克羅地亞和希臘等國也都出現林火。美國防火中心僅7月18日就報告了6起新發生的森林大火。
英國最忙碌的機場盧頓機場,跑道在高温下開始融化,7月18日不得不宣佈暫停所有航班,在當晚完成維護工作後才重新開放。另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由於軌道在高温下有變形彎曲的風險,英國鐵路網大部分路線已開始限速。
包括極端高温在內的極端天氣狀況,當然並非第一次出現。僅就高温而言,近些年北半球夏季高温熱浪事件就頻繁發生,只不過今年的熱浪比往年來勢更加兇猛。中國國家氣候中心7月14日解讀説:“全球變暖是北半球高温熱浪事件頻發的氣候大背景,大氣環流異常則是6月以來全球多地高温熱浪頻發的直接原因。”這份解讀具體闡述了熱浪形成的過程:今年6月以來,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上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大西洋高壓帶和伊朗高壓均階段性增強,由此形成大範圍的環球暖高壓帶。在暖高壓帶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有利於地面增温,加之在大範圍高壓帶的作用下,空氣較為乾燥,不易形成雲,也使得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導致高温頻發,且強度較強,進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現持續高温熱浪事件。
這個技術性解讀對普通民眾來説也許不那麼容易理解,但正如解讀中提到的,全球變暖才是極端天氣頻發的根本原因。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之為“全人類的紅色警報”。研究人員也反覆強調氣候變化對高温天氣的顯著影響,比如,英國氣象局的氣候歸因科學家尼科斯·克里斯蒂迪斯日前表示:“氣候變化已經影響了英國出現極端温度的可能性。就目前而言,英國出現40攝氏度天氣的可能性,是不受人類影響的自然氣候下的10倍。”
在氣候學家弗裏德里克·奧托看來,“在停止温室氣體排放之前,高温熱浪天氣狀況將繼續惡化。世界達到‘零排放’所需的時間越長,熱浪就會變得越熱、越危險、越普遍、越持久。”弗裏德里克·奧托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格蘭瑟姆研究所氣候科學高級講師和牛津大學全球氣候科學項目教授,她的研究重點,是回答極端天氣條件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因外部氣候驅動因素而改變。作為一名在歸因研究領域備受認可的專家,她的研究表明,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化,是造成熱浪、乾旱和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的主因,“阻止高温記錄再次被打破的唯一方法,就是儘快停止燃燒化石燃料”。
説到化石燃料,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俄烏衝突引發的歐洲甚至全球能源危機,正在讓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更難放棄或重拾化石燃料。今夏的熱浪導致對電力的需求陡增,緊迫的高温天氣之外,很多國家開始考慮為3個多月後就將進入的寒冬貯備能源。顯而易見,擴充能源存量難以避免帶來更多的温室氣體的排放。一邊是能源安全,一邊是氣候變化,令人擔憂的是,原本常常在環境議題上“衝鋒在前”的歐洲國家,現在正在用行動“低調”地作着自己的選擇。
不只是歐洲。自6月27日起,日本政府持續發佈“供電緊張警報”,敦促東京電力公司供電範圍內的企業、家庭和政府部門減少用電,“適當”使用空調,關掉不必要的電燈,以節省電力和能源。7月初,美國紐約的幾個街區有史以來第一次停電,市政官員敦促市民要節約使用電力等能源。
更讓人關注的話題,是一些國家在能源問題上作出的與氣候承諾背道而馳的選擇。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很多歐洲國家為嘗試擺脱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被迫”選擇了其他“開源”方式。包括意大利和德國在內,一些七國集團(G7)成員國正在或計劃重新開放某些原本已經廢棄的燃煤電廠,彷彿要重回化石燃料時代。但肯定與這些國家作出的氣候承諾相悖——為在全球變暖中對抗極端高温或者極端寒冷天氣,他們走了回頭路。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發展下去,眼下北半球正在經歷的這場高温酷暑,很可能便是新一輪惡性循環的開始。這也可以被視作一記耳光,能否成為打醒人們、讓各國更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契機?
長期以來,氣候變化確實被視為一個需要各國承擔國家責任、加強國際合作的全球性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直接地承受着極端天氣帶來的痛苦,很多個體仍然忽略自己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關係。據報道,截至7月17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共有超1000人死於今年的大自然“無聲殺手”熱浪。即便天氣變得如此極端,儘管許多人都承認地球氣候正處於危機之中,但很少人有真正的危機心態,並不能意識環境問題、氣候問題正在切實地改變他的生活。
7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一場氣候對話會上,向來自40個國家的代表發出了警告:“我們有一個選擇——集體行動還是集體自殺,由我們決定。”他説,在氣候災難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