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美國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宣佈轉基因三文魚正式上市受到了相關行業的關注,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早成功培育轉基因魚的是中國科學家,1983年便開始研究轉基因魚,1985年時發表了世界首批轉基因魚培育成功的論文,比西方同行領先3年以上。
冠鯉
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作言介紹,研究團隊將草魚生長因子的基因植入黃河鯉,經多代選育出冠鯉。這批冠鯉與對照組的鯉魚相比,在同等的養殖條件下,冠鯉的生長速度更快,養殖週期縮短一半,當年即可達到上市規格,並且不會因為生長速度過快而導致口味變“差”。朱作言回憶第一次品嚐冠鯉時説到:“吃起來味道鮮美,肉質細嫩,從口感上並不能區別冠鯉和黃河鯉。”
美國公司AquaBounty Technologies的轉基因三文魚是將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魚的生長激素基因和大洋鱈魚的抗凍蛋白基因植入到三文魚中,不但讓轉基因三文魚能夠抗寒,還能夠加速生長。冠鯉與其有相似之處,冠鯉是植入了生長速度快的草魚的基因,讓冠鯉加速生長,同時體內含有微量草魚生長激素。
轉基因三文魚
由於是轉基因魚,又含有微量生長激素,很多人都擔心它在食用上是否安全。對於這個問題朱作言説到,雖然冠鯉含有微量生長激素,但是不會影響食用安全,吃一條冠鯉攝入的激素相當於吃二條普通鯉魚。一般魚類的生長激素是一種蛋白質,在經過烹飪手段加工後,就會分解成氨基酸,從而失去了激素的生理功能,並不是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類固醇激素。目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已對冠鯉進行了營養學、毒理學和致敏性研究,系統評價並證實冠鯉與黃河鯉實質等同,食用同樣安全。
除了食用安全,轉基因魚是否會造成“基因污染”也是眾人關注的問題。冠鯉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極低,就算與與普通鯉魚交配產生後代,也不會形成優勢種羣而帶來“基因污染”。朱作言還介紹到,除了冠鯉,他的團隊目前已經培育出了三倍體鯉魚“吉鯉”,“吉鯉”不具備生育能力,從根本上解決了“基因污染”的問題。
普通黃河鯉
那麼轉基因鯉魚即食用安全,技術上也比國外領先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在國內上市呢?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現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規,據悉國內的轉基因安全評價需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安全證書等五個階段。冠鯉在2000年時就進行了安全評估,只是當時社會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議很大,所以冠鯉項目就一直被擱淺,長期沒有進展。隨着轉基因三文魚成功的登陸了人類的餐桌,朱作言的研究團隊又重新申請並完成了冠鯉的中試,目前處於環境釋放試驗階段。
轉基因食品一直都是飽受爭議的,轉基因三文魚經過了25年才到了人類的餐桌上,雖然在加拿大上市,但美國國內爭議太大,並沒有在美國上市。如今擋在冠鯉登上餐桌的是更大的一座山,國內對轉基因食品更加敏感,而且國內目前也沒有明確的基因改良農業動物品種市場準入的條例和操作細則,再加上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疑慮,冠鯉看來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歡迎關注威鋒網官方微信:威鋒網(weiphone_2007) 匯聚最新Apple動態,精選最熱科技資訊。
轉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答案,即便是小崔也不行。但發明轉基因食品的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卻是心存戒心的。就拿大豆來説,近年來,美國高產的轉基因大豆,正在以動物飼料的方式出口到中國。
將大豆碾碎,近80%會變成豆粕,而食用豆粕的雞、豬和魚,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增肥,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食物。隨着亞洲新興國家的人口食用更多的雞肉和豬肉,大豆在全球農場的種植面積比10年前擴大了28%,按照這種趨勢,大豆很可能會超越玉米,成為美國種植最廣的農作物。
過去10年,中國的對美國大豆的進口量增加3倍,2017年預計將達到9300萬噸。10年之後,中國每年將從美國進口1.21億噸大豆。
中國人正在變得愛上吃肉,這與經濟發展有直接關係。30年前,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每年20公斤,到今天已經超過了50公斤。中國人幾乎天天吃肉,這導致了中國肥胖人口的激增,不過看起來,大部分人們並不在意這些。
那如果,你吃的這些雞鴨魚肉,是吃美國豆粕長大的呢?
在美國人的超市裏,大豆製品卻基本上是非轉基因的。
大豆製品“Organic" (有機產品)字樣,在美國超市裏隨處可見。
豆奶印着Organic soymilk,牛奶印着Organic milk,豆腐則印着美國農業部認證的有機食品字樣,或者非轉基因食品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Non-GMO);即使不吃轉基因豆粕的雞產的蛋,也是清楚地標註着Organic eggs。
中國人也不喜歡轉基因大豆,但雞鴨魚豬羊們,並不知情。
(2017-07-05)
中國正在走巴西的轉基因 作物發展之路
2017-06-21 10:17:28
考察巴西轉基因作物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中國在轉基因作物的發展過程與巴西的過程十分相似。巴西比中國走的更快,因此國內很多學者提出要走巴西發展轉基因的路子。
一、巴西最初對轉基因是嚴控的
有下列證據證明巴西政府對轉基因是嚴控的
【論文題目】農業領域的“靚麗風景”
【作者】本報駐巴西記者鄧國慶
【文獻來源】科技日報,2016 年5 月18 日第002 版
【簡介】
1998年9月24日,巴西國家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批准孟山都公司申請的抗除草劑大豆GTS-40-30-2,此時距美國商業種植該作物只有兩年。巴西消費者保護機構和綠色和平組織要求巴西法院停止轉基因大豆的種植,聲稱巴西國家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越權。巴西法院1999年作出對綠色和平組織有利的判決,但巴西國家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不服判決提起上訴。
經過5年多的訴訟之後,2004年6 月29日,巴西聯邦法院裁定,巴西國家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有權決定是否有必要對轉基因大豆發佈和商業使用進行環境研究,但並不推翻1999年法院作出的停止孟山都抗農達大豆發佈的決定,原因是缺少環境研究。
在訴訟期間,巴西頒佈的法律雖然明令禁止種植和銷售轉基因大豆,但是國內非法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勢頭迅猛增長。
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護農民的利益,巴西連續幾年以臨時法令的形式來維持當年生產的轉基因大豆的合法性,規定當年生產的大豆只能用於當地產區下一年度種植的種子,不能作為種子產品銷售到其他州。
二、巴西是全世界第二個轉基因大國
從2009年開始,巴西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大的國家。一直到現在,巴西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穩居第二位。
2015年,巴西種植有4420萬公頃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佔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的1/4。截至2014年底,巴西已有5例大豆、20 例玉米、12 例棉花轉基因品種獲准商業化,轉基因性狀包括除草劑抗性、昆蟲和病毒抗性。除了大豆、玉米和棉花之外,在巴西還有許多其他轉基因作物進入研發後期,正在進行田間試驗。
三、巴西成為轉基因大國的根本原因
巴西批准轉基因玉米用了10年時間,到2003年仍然禁止種植轉基因大豆,既然如此。巴西是怎樣變成僅次於美國的轉基因大國呢?
1、管理不嚴
在轉基因的問題上巴西也存在爭議,一些人想方設法推廣轉基因作物,國家管理不嚴,造成轉基因作物氾濫。
2、下不為例
由於管理不嚴造成轉基因作物氾濫,國家對已經生產出來的轉基因產品採取可以銷售,但下不為例的政策,對非法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
【文章題目】巴西本年度轉基因大豆獲准銷售
【作者】王妍
【文獻來源】國際商報/2003年/03月/
【本報訊】:巴西總統發言人説,巴西總統盧拉本週三簽署一項臨時措施,批准銷售今年生產的轉基因大豆。
雖然巴西禁止耕種轉基因作物,但巴西政府一些人同意銷售已經生產的轉基因糧食。
巴西第三大大豆生產地區南里奧格蘭德州,80%的大豆是從阿根廷走私的轉基因品種
。
2004年1月底,農民才能出售轉基因大豆。如果明年播種轉基因大豆將受到懲罰。
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生產國。
3、美國孟山都公司默許
轉基因種子是有專利權的,轉基因種子價格高,先能達公司發現誰私自種植轉基因作物,是要去收專利費的。但是孟山都公司對開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和地區採取默許的態度,當種植達到一定規模後再去追究專利權的問題。
由於上述三個原因,造成巴西很快變成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
四、中國正在走巴西轉基因氾濫之路
從歷年ISAAA發佈的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發展態勢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正式批准可以推廣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木瓜和楊樹,但實際上中國轉基因的作物已達近百種,型號近千種。甚至中國人的主糧,大米和小麥也被轉基因。
證據圖片
巴西政府和中國政府都提出嚴格管理轉基因作物種植,又都存在國家對轉基因種子管理不嚴,存在明顯轉基因作物氾濫的問題。也同時存在孟山都對早期轉基因種子默許的態度。
上述事實證明中國雖然公開承認只種植轉基因棉花、木瓜和楊樹,但實際情況大大不同,轉基因產品已經遍佈食品市場,正在走與巴西一幾乎是模一樣的路。延着這條路走下去,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世界第一轉基因大國。
(2017-06-21)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中國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公眾大討論,為中國研究者帶來了幫助公眾瞭解科研的壓力。
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科研大國,但公眾對科研的參與程度仍然有限。國際上,大多數科學家都習慣在研究計劃書中寫出旨在提高其研究影響力的公眾參與策略,但許多中國科學家仍然對這種做法感到不解。
當我在12年前開始研究中國的生命科學監管情況時,研究人員、臨牀醫師和生物數據庫管理者普遍對科學傳播態度淡然。雖然他們在理論上同意科學家應該積極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但他們指出,中國的科研經費決定更多取決於國家和地區發展規劃,而非公眾意見。
不過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對公眾參與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在過去3年中,我訪問了北京、西安、武漢和杭州等地的約40位生命科學家,他們均來自轉基因技術、生物醫學和環境科學領域,其中大部分人都認為獲取公眾對自身研究的支持是必要的。
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態度轉變是對國內民眾憂慮的回應。舉例來説,2008年,中國政府投資了250億元人民幣的鉅款,以啓動一個為期12年的轉基因技術推廣計劃。但在隨後的幾年中,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讓科學家最初的抱負嚴重受挫。雖然擁有政府的強力背書,但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仍然不高。
Reuters/Kim Kyung-Hoon
中國科學家之所以有動力提高科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另一個原因在於研究的國際化。與國際同行合作的壓力迫使中國研究者更加註重社會大眾對其研究的看法,因為它們可能會影響未來的合作和資助機會。
此外,政府也重新開始重視對科普的投資。科普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涵蓋了從媒體活動、公開展覽、社區演講到學校組織參觀在內的一系列活動。中國科技部的資料顯示,2015年的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達141.2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加了77.39%。
雖然中國科學家滿足公眾參與需求的意願日漸上升,但他們仍然缺乏傳播的平台。舉例來説,大學仍然將科普視為學術研究之外的內容,認為參與公眾討論無助於科學家的晉升或經費申請。
我訪問的大多數科學工作者也對在媒體上發言感到不適。他們擔心與記者打交道可能會帶來政治風險。在其它國家,專家是自主發聲的獨立職業人,但中國媒體中的專家經常是因其“政策適配性”而被邀選。這使官方的科學傳播渠道變成了政府自辯其發展規劃的途徑,從而降低了公眾對於科學的信任。因此,科學工作者們認為自己並無參與科研公眾傳播的政治資格。
今年3月,一場中英公眾參與培訓研討會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召開,政策顧問、科研人員、公民社會團體和科研機構共同分享了在規劃專門針對中國公眾的科學參與路線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其中一個主題是公眾參與可以如何增強人們對於中國科研的信心。科研界與公眾交流的興趣越來越高,這既表明了中國政府決心推動負責任的科學研究,也是中國科研治理逐漸成熟的良好表現。
中國的科學傳播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英國,科研中的公眾參與也只是在上議院2000年發佈《科學與社會》報告後才成為英國研究機構的一項重點的,該報告反思了在瘋牛病危機發生後公眾對於科學的信任危機。英國研究機構改變了內部的文化,建立起了一個承認並重視科學家在公眾對話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的支持系統。
若要實現與其科研抱負相匹配的公眾參與,中國也需要在結構與文化上完成類似的協同轉變。而利益相關方們能坦誠分享看法併為公眾溝通規劃未來路線,這些都是鼓舞人心的初步措施。
(2017-05-26)
每月1次的農科講壇,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主要發佈的是農業科技最新進展,進行新的學術思想和新方法交流,並研討農業科技熱點問題!
在近日的農科講壇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的辦公室主任韓俊,在講壇中指出,我國目前至少缺7億畝耕地來滿足大豆的需要,所以需要大量進口國外大豆,去年進口了8000多萬噸大豆,基本上都是轉基因大豆。
目前我國的大豆種植遠遠不夠,其中87%需要進口,而國外大豆多為轉基因大豆,其中美國的大豆佔92%是轉基因的,而美國大豆總產量的60%就出口到了中國!
在食用油方面同樣缺少,我國的食用油64%需要進口,就連45%的食糖也是進口的,農產品進口量達到了1100多億美元,主要是來自美國、巴西、東盟、歐盟和澳大利亞。而這些國家正是轉基因大國,特別是美國,86%的棉花、80%的玉米、92%的大豆是轉基因!
目前我國農業進口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美國是轉基因大國,而巴西、阿根廷等國轉基因優勢相當明顯,許多都超過了美國,它們就成為轉基因農業的收益國。因此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轉基因!
中國已經批准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轉基因已經非常普遍情況下,在許多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的今天,不是我們不想吃就不吃,不想買就不買的!將來就像空氣,無論好壞,必須呼吸!
您有什麼看法?有什麼想説的?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