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文/王成棟 攝影/何海洋)“都正常,現在可以確定,孵化成功了。”8月14日,剛從野外考察歸來的丁利通過電話告訴記者,8月下旬,第一批人工孵化的橫斑錦蛇就要出世了。
作為蛇類研究大師趙爾宓的弟子,丁利幾乎接觸過所有的四川蛇類,但橫斑錦蛇的人工繁育成功,還是讓他興奮異常。這一天,他等的太久了。從2014年7月,他在雅安市天全縣喇叭河自然保護區捕獲它們時算起,已經整整三年。
它的繁育:
曾被懷疑“不孕不育”歷時三年終成功
7月26日,15時。成都,人民路南四段9號,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在科研大樓的四樓實驗室,丁勵科研團隊成員陳澤擰博士小心翼翼拉開特製的飼養盒時,正在產卵的橫斑錦蛇迅速的退到角落裏,全身縮成一團,警惕的看着不速之客。它通身黃綠,還不到拇指粗。陳澤檸説,橫斑錦蛇的全長一米左右。背部分佈着不規則的窄橫紋,頭背上由兩條黑色的橫紋,故名。
“它的‘丈夫’在另外一個盒子裏,也很老實。”陳澤擰指着相距不遠的一個飼養盒説,自26日8時發現雌蛇產卵後,他一步也沒離開過大樓。等到第二枚蛇卵出現,已經是中午,“我知道產卵過程很長,但還是忍不住等。”
在實驗室密封的飼養區,陳澤擰輕輕地捏起一枚蛇卵,手電光照過去,微弱的毛細血光昭示,這是一枚受精卵。“這跟老一輩看雞蛋孵化是否成功的原理一樣的。”陳澤擰手中的蛇卵,長約4釐米,與普通雞蛋大小無疑。
就是這麼一枚蛇卵,已經讓四川的專家們耗時三年。
2014年春,受雅安市天全縣林業局委託,省林科院、中科院生物所和西華師大聯合啓動蘆山地震後小種羣動物調查與恢復保護項目。但項目的前三年,千辛萬苦從野外捕獲的橫斑錦蛇,卻遲遲不見動靜。
“甚至有人懷疑,是不是這兩條蛇‘不孕不育’。”全程參與橫斑錦蛇人工繁育的雅安市全縣林業局總工程楊洪忠師説,進入2017年,團隊內部已經決定,如果再拿不出成果,就將放棄。
丁利決定,再試一把。他把飼養圈舍被轉移到中科院生物所。仔細研究了此前的飼養記錄後,他決定把光照、室温等進行適當的調整。
但誰也沒想到,“死馬”最終被醫成了“活馬”。
它的珍貴:
曾半個世紀不見蹤跡,被質疑是否存在
早在2000年,作為中國特有物種,橫斑錦蛇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隨後,被收錄為中國極危動物。但關於它的研究,曾長時間停滯不前。
“它的性格太安靜了,太機警了。”8月14日中午,記者再次來到實驗室時,陳澤擰正在調試室温。眼下,正是孵化的關鍵時段,温度的把控必須嚴格。
説起橫斑錦蛇的安靜,陳澤檸提及了它的綽號“世界上最美的蛇”“雅蛇”。
前者,是因為它出眾的外表,以及它被列入屬於遊蛇科錦蛇屬,在國外,錦蛇屬被人翻譯為“beautiful snake”。而最新的分類學研究結果,將橫斑錦蛇與其近源種有着“美女蛇”稱號的玉斑錦蛇,被劃歸到一個新屬,它們與我國另外一種被稱為“玉女蛇”的方花麗斑蛇,在全世界被認為是中國最美的三種蛇。橫斑錦蛇也是這三種蛇中目前發現最稀少的。
後者,與它最初發現地雅安和性格有關。則陳澤擰介紹,橫斑錦蛇的首次發現是在1929年。當時,美國動物學家史丹吉(Stejneger)在雅安地區採集到一副雄性標本。但此後的半個世紀,它再無蹤跡。
由於史丹吉並未標註具體的採集地點,也未記錄其生活習性、生存環境等關鍵資料。由於世界上僅存這一副標本,且遠在美國。所以,在它消失期間,不斷有人質疑其是否存在。也有人認為,是不是史丹吉弄錯了,將它和與它外形類似的玉斑錦蛇混為一談。
省林科院副院長劉少英説,如果一個物種長時間沒有出現,會有人質疑它的是否存在,“滅絕了,還是根本就不存在”。
直到20世紀80年代,西華師範大學教授鄧其祥等人,在卧龍自然保護區及甘孜州瀘定縣海螺溝森林冰川公園採得標本。爭議聲最高的時候,趙爾宓院士還專門撰文論證橫斑錦蛇的確存在。不過,在世紀之初,趙爾宓的在其代表作《中國蛇類》中,卻對橫斑錦蛇產地、生活習性均未作説明。
“其實,是因為沒見過活體,太少,又難見到。”丁利説,就在2012年前後,有專家專門從分子遺傳學結構論證了橫斑錦蛇的存在,質疑聲才逐漸消失。雖然是一直是橫斑錦蛇存在論的堅定支持者,但丁利第一次接觸到活體,還是在2014年7月。當時,他根據有限的資料記載和橫斑錦蛇近親的生活習性,在喇叭河自然保護區轉了一個多月,最終確定了疑似蛇洞。
“我就在這裏蹲守了三四天,那是雨季,到處都是螞蟥,每天巴掌都要拍麻掉。好在,最後陸續抓了兩條蛇,一檢查,正好可以配對。”丁利説,也正是這次野外捕獲,讓他最終確定了橫斑錦蛇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性:喜歡安靜;除非是天氣特別悶熱或者剛下過雨的早晨和黃昏,否則它根本不會外出活動。
它的研究:
與大熊貓分佈基本一致,區域種羣出現變異
“橫斑錦蛇,無論是珍惜度還是資源分佈上説,是名副其實的蛇類大熊貓”。丁利説,調查發現,宏觀層面,橫斑錦蛇的棲息地與大熊貓高度一致。微觀上,它主要生活于于海拔1500-2600米的濕潤山中,棲息地多為落葉闊葉林下或農耕地草叢、灌木叢中。
在項目啓動前,橫斑錦蛇被認為分佈於汶川、寶興、瀘定及石棉等地,曾被認為是川西地區特有種。
而在項目進行中,為了弄清橫斑錦蛇的生活習性,團隊成員多次深入深山老林尋找其蹤跡。去年夏天,研究人員發現,它的棲息地一直延伸至秦嶺南側的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一帶。這也打破了此前該蛇的分佈區劃定,將其分佈區大為擴展。
更奇特的是,通過在陝西野外觀測獲得的標本照片研究,橫斑錦蛇的陝西種羣,體背橫斑條數較四川種羣稀少,“説來也很有趣,陝西秦嶺的大熊貓種羣跟四川的也不一樣。”丁利博士説,形態學特徵表明,橫斑錦蛇已經形成了四川和陝西兩個特徵鮮明的局域種羣,“究竟是生活環境的差異還是遺傳漂變導致的,目前還不得而知。”
此外,也正是這次發現,證實了此前的推論:橫斑錦蛇與國寶大熊貓的分佈區域高度重疊。“因為在它生活的地方,也幾乎都是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丁利認為,關於橫斑錦蛇和大熊貓的同域分佈,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待解。它們是否與大熊貓的分佈格局,有着相似的演化歷史,需要更加深入研究。這對現生物種的瀕危機制和保護研究具有重大意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個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橫斑錦蛇的存在,自然是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優良的佐證。
“我們想,一個瀕危物種的拯救與延續,意義不止於物種多樣性的保護,還有其他的含義。”相關專家表示,首先,從動物分類學和進化機制上,橫斑錦蛇的深入研究有助於瞭解近緣種的分化和物種形成機制;其次,作為跟大熊貓同域分佈的中國特有瀕危物種,對我們瞭解瀕危物種的分佈格局和瀕危機制有很大的研究意義;最後,作為我國特有珍稀瀕危爬行動物,橫斑錦蛇的人工繁育,對我國特有珍稀蛇類的保護和人工繁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打破了我國珍稀蛇類全由外國人率先繁育成功的先例。
此前,玉斑錦蛇和莽山烙鐵頭這兩種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蛇類,均被德國、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外動物園和相關科研機構率先人工繁育成功。
它的未來:
保護級別亟待明確,保護知識的公眾教育需普及
“這一次,由雅安市天全縣政府林業部門出面,組織對橫斑錦蛇的資源調查和開展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不僅是保護意義重大,而且非常具有前瞻性。”丁利説,人工繁育不代橫斑錦蛇已經完全脱離危險境地。
丁利認為,作為一種我國特有的珍稀爬行動物,橫斑錦蛇和很多其它爬行動物一樣,並沒有得到人類主動的保護。
“當然,這與於爬行動物生活隱秘,不容易進入人類的視線有關。”丁利説,目前,除少數幾種如蟒蛇、揚子鱷、海龜等幾種較大型的爬行動物,我國大部分的爬行動物都沒有進入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也就沒能獲得有效的保護。如今,爬行動物中的部分物種,如大部分的閉殼龜類、斑鱉等,已經達到野外滅絕的邊緣,錯失了最佳保護時機。
“橫斑錦蛇其實是被動保護的。”四川師範大學教師侯勉説,橫斑錦蛇的野生種羣保護,主要得益於大熊貓保護區的建設,“也就是大熊貓的傘護作用”。但侯勉認為,應該注意到橫斑錦蛇保護工作的特殊性,由於其體型較小,自我保護能力和遷徙能力較差,隨着棲息地開發進程的加快,常常面臨來自人類活動的各種威脅。
丁利透露,在野外調查中,他曾發現,不少棲息地周邊農户對橫斑錦蛇在內的一批無毒蛇採取捕殺態度,“有的直接被過往車輛軋死在路上,太可惜了。”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有效的工作是提高公眾,尤其是產地原住民的保護意識,普及保護知識。同時,在省級層面,強化其安於之外,率先明確和提升其保護級別,進而開展棲息地生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橫斑錦蛇是一種美麗而温順的無毒蛇類,主要捕食森林中的小型齧齒類動物,不會對人類造成任何威脅。”丁利説,橫斑錦蛇的特殊而鮮明的體色特徵,很容易與其它有毒蛇類相區別,“真的不要輕易傷害它”。
10、爪哇閃皮蛇,生活在高山區域,頭部與古莽類相似,吃蛙;在寵物界相當罕見
9、葉鼻蛇,長着奇怪的鱷"角",以蜥蜴為食, 他們適應了樹棲的生活,是實際上最奇怪的爬行動物
8、象鼻蛇,水棲動物,在夜間捕魚為食
7、釣魚蛇,東南亞奇怪的水蛇,中國又稱箭鼻水蛇,蛇頭有兩個奇怪的角
6、樹蝰蛇,有毒蛇屬,他們有多變的色彩和身體斑紋
5、角蝰,劇毒性,雙眼位置有一對樹立的刺狀角蝰,非常好辨別
4、卡拉細盲蛇,目前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蛇,被形容幼如意大利粉
3、喬科皮帶蛇, 身體極其瘦長,脖子很纖細,眼睛較大,頭部較突出,具有輕微毒性,以青蛙和蜥蜴為食
2、藤蛇,又被稱為鞭蛇,長着一個顯著的三角形腦袋主要生活在濕氣較重的熱帶雨林
1、伊氏真蚓,又稱艾氏閉管螈、陰莖蛇,一直以為已滅絕,2011年重新被發現==點擊右上角查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們
(2017-07-07)
世界上最大的蛇類叫做蚺,亞馬遜巨蟒就是其中最大的一類,亞馬遜巨蟒也叫做亞馬遜森蚺,是亞馬遜的頂級掠食者。完全成長的亞馬遜巨蟒體長可以達到6米,體重更是有300斤重。與綠森蚺同為南美河流森林地帶的無聲殺手
亞馬遜巨蟒,世界上體型最大最強的蛇
亞馬遜巨蟒也叫亞馬遜森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最長可達6米,重達二百二十五公斤,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幹;但森蚺長度一般在五米半以下。
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棲息在泥岸或者淺水中,捕食水鳥、龜、水豚、貘、鹿、田鼠等,被當地印第安人稱為“食鹿獸”,有時甚至吞吃長達兩公尺半的凱門鱷。森蚺會把凱門鱷緊緊纏繞,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後整條吞下去,以後幾個星期,不用進食。
亞馬遜巨蟒吃人事件
雖然亞馬遜巨蟒吃人的事件從未被證實過,但在沼澤中失蹤的人們常被認為是葬身蛇腹。即使是經驗老道的專家也曾遭巨蛇尾隨偷襲。亞馬遜巨蟒的牙齒向後彎曲,一旦被亞馬遜巨蟒纏住,你根本不可能指望用手能把它解開。如果你的手或腳被這些大傢伙咬住,你必須剋制住想從巨蛇口中把自己的手和腳硬拉出來的本能,否則受傷會更加嚴重。
亞馬遜巨蟒是世界上最重的蛇
森蚺的嘴巴上下可張到180度左右,4排牙齒可以獨立活動,沒有下巴,上齶中間的2排牙齒可以上下游動,有利於吞噬獵物,它的蛇皮可以拉伸,因此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還大的獵物。森蚺的舌頭是化學物探測器,鱗片可以感知獵物是否有動,眼睛是熱能感應器,它們的氣管在喉嚨處,在吞噬獵物時,它們的氣管是在外面的,所以不必擔心氣管堵塞。
他們被認為是世界最重的蛇。喜歡生活在沼澤、淺溪和靜止的河川中,是水裏最大的巨蛇。森蚺大部份在夜間活動,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曬太陽。森蚺從來都是以力殺戮,而不是以毒致死。世界上也許還有其他種類的蛇與森蚺一樣長,但體積卻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亞馬遜巨蟒的生長繁殖
儘管成年森蚺是極可怕的獵食動物,但是幼蚺出生時,長不過七百六十毫米左 右。幼蚺是胎生的,有時一胎達七十條左右。許多幼蚺被凱門鱷吃掉。森蚺屬於卵胎生動物,卵胎生是指動物的卵在體內受精、體內發育的一種生殖形式。受精卵雖在母體內發育成新個體,但胚體與母體在結構及生理功能的關係並不密切。胚胎髮育所需營養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黃,胚體也可與母體輸卵管進行一些物質交換。這是動物對不良環境的長期適應形成的繁殖方式,實際母體對胚胎主要起保護和孵化作用。
(2017-06-27)
十大最毒的蛇,虎蛇
9. Desert Horned Viper沙漠角蝰蛇
8. Common Krait金環蛇
7. Boomslang 非洲樹蛇屬 Boomslang
6. Tiger Rattlesnake 虎斑響尾蛇
5. Black Mamba 黑曼巴
4. Eastern Brown Snake 東部棕蛇
3. Russell’s Viper 蝰蛇(羅素的毒蛇)
2. Taipan 太攀蛇
1. Sea Snake 海蛇
(2017-06-12)
貓科動物算是這世界上進化最成功的動物之一了,野生狀態下的貓科動物可以在各自的區域內稱王稱霸,家養的貓科動物也能讓主人俯首稱臣。但是有一種貓科動物就比較悲慘了,它們是野生狀態下體型最小的貓科動物,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飽受迫害與欺負。這種可憐的貓科動物就是——巴基斯坦沙貓。
成年巴基斯坦沙貓
名副其實,巴基斯坦沙貓主要生活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交界區域。這種貓科動物隸屬於貓屬沙貓種,是野生環境中體型最小的貓科動物。成年後的巴基斯坦沙貓體長只有40釐米左右(包括尾巴),體重一般在5斤左右。
雖然巴基斯坦沙貓的行動非常迅捷,但是因為體型較小的原因,所以它們幾乎沒有實力去捕捉大塊頭的獵物。而只能以小型蜥蜴、小老鼠或是小鳥為食。為了提高捕獵的成功概率,巴基斯坦沙貓一般都會在夜間出動。它們會悄悄地爬到樹上掏鳥窩,鳥蛋是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
巴基斯坦沙貓躲避烈日
殘酷的自然環境不會同情任何一個弱者,巴基斯坦沙貓捕殺比它們更弱小的小鳥、老鼠,同時也要受到老鷹和蛇的威脅。特別是在巴基斯坦佈滿沙丘礫石的草原中,尤其以毒蛇居多,它們會趁巴基斯坦沙貓外出的時候潛入它們的巢穴(巴基斯坦沙貓的巢穴主要在地面的草叢中),用自己的毒液將巴基斯坦沙貓的幼崽殺死。很多巴基斯坦沙貓幼崽就這樣在睡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哺乳期的巴基斯坦沙貓
不過所幸的是巴基斯坦沙貓的繁殖能力很強,雌貓每年可以產下一胎,每胎的產仔量通常為3~8只,最多的時候一胎可以產下10只小巴基斯坦沙貓。剛生下來的巴基斯坦沙貓非常小,體重只有28克左右,不過在媽媽乳汁的哺育下它們長得很快,哺乳期間的前21天內平均每天可以長10克左右的體重。
媽媽訓練小沙貓學習捕食
等到45天之後,巴基斯坦沙貓會教自己的幼崽從地下挖掘食物。因為這麼小的年紀小沙貓還沒有能力捕食,只能通過這種笨拙的方法來獲得自己身體所需的養分。4個月之後,巴基斯坦沙貓幼崽基本上就擁有獨立生存的本領了。但其實這時候它們還非常弱小,獨自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小沙貓能夠活下來的概率只有59%左右。即便如此,母巴基斯坦沙貓也會把所有的孩子統統趕出家門,讓它們自生自滅。因為這是每一隻巴基斯坦沙貓必須面對的貓生。
被趕出家門的小沙貓
4個月大的小巴基斯坦沙貓被媽媽趕出家門之後,起初會比較惶恐,但自然的天性也會讓小沙貓很快冷靜下來,開始自己去捕獵維持生計。但並不是每一隻小巴基斯坦沙貓都能長大,在它們真正能夠獨當一面之前,有4成左右的小沙貓都被老鷹或是毒蛇給吃掉了。即便是僥倖活下來的小巴基斯坦沙貓,它們的壽命也非常短,只有短短的13年左右,而且這還是在沒有遇到任何危險的情況下。
面壁思過:
強大的繁殖能力讓巴基斯坦沙貓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延續下了自己的基因,但如今它們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甚至瀕臨滅絕。因為在上世紀初的時候,人類曾經為了獲得巴基斯坦沙貓的珍貴毛皮,而對它們進行了瘋狂的捕捉和屠殺。短短40年左右的時間,巴基斯坦沙貓的數量已經少到幾乎難以尋覓。如今,即便人類開始着手保護這種渺小的貓科動物,但是巴基斯坦沙貓依然隨時面臨着滅絕的風險。
微信公眾號【新動物世界】,關於貓科動物的所有知識都在這裏……
(2017-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