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烏特金:波羅的海三國對俄關係難以改善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立陶宛、拉脱維亞和愛沙尼亞與俄羅斯的雙邊關係各有不同,但具有很多共同特點,值得探究。俄羅斯人想不通這三個小國為何會成為歐盟和北約的反俄急先鋒,與俄羅斯割裂,而不是發展與巨大鄰國的經濟合作。有人認為,長遠看經濟利益終將佔據上風,波羅的海三國會意識到僅靠歐盟不足以使其擺脱邊緣地位。有人認為現狀合乎自然規律,這些國家地處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前沿,會因兩大力量中心關係的緊張吸引更多資源,因此不希望這種緊張得到緩解。
恢復獨立之初,成為西方一部分在三國戰略中佔據壓倒性地位,而非促進西方和後蘇聯空間的某種融合,但這有助於從後蘇聯政治和商業關係中獲益。
對俄羅斯來説,途經這三個國家的對歐貿易路線很方便,但並非唯一。俄羅斯正在波羅的海發展自己的港口基礎設施,並且還有其他海路可用。在政治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減少經濟接觸並重新分配貿易流顯得合情合理。同時,雙方仍在升級邊境口岸,實施邊境合作項目。在政治關係毫無改善希望的條件下,俄與三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前以驚人的穩定性維持着大量遊客和商人往來。沒有這種流動,這三國的旅遊部門就不可能在疫情大流行後全面恢復。政治關係惡化與維持人員接觸不會永遠並行,前者會逐漸影響後者。由於政治經濟關係低迷,往事成為三國和俄羅斯對話的中心。雙方對二戰和戰後三國留在蘇聯體制內抱有不同看法,都在或多或少地認真尋找論據支持自己的立場。隨着檔案的開放,歷史學家進行實質性對話的範圍似乎應擴大。但歷史證據在緊張的國際環境中被用於揭穿對手的錯誤。歷史辯論的氣氛不會自動改善。政治應放鬆對交換歷史論據的要求,只有雙方都意識到恢復互諒的好處大於今日時,才可能做到這一點。
在對俄關係處於僵局的同時,波羅的海三國的政治歷程已走過多個階段。從俄羅斯的角度看,波羅的海三國的大部分內政變化無關緊要,幾乎不會改變雙邊關係的基本性質。在數量龐大的俄語少數羣體地位問題上,俄羅斯對愛沙尼亞和拉脱維亞政客的不滿也沒有改變。他們中的一部分仍保留着“非公民”的中間身份。俄語學校維持到不久前的教學被叫停,試圖代表俄語社區的政治力量被邊緣化。波羅的海三國大部分精英認為,俄羅斯的外交行動及俄羅斯發展與這些國家俄語居民的聯繫,只能證明其在本國生活中儘量減少俄羅斯因素是正確的。對俄羅斯來説,這種反應再次證明波羅的海三國人不具建設性,對雙邊關係投資毫無意義。作為歐盟批評俄羅斯的先鋒,波羅的海三國對重啓問題叢生的對俄關係更多的是害怕,而不是希望再次嘗試。另一方面,俄羅斯不想在瑣事上耗費精力,在西方整體不妥協的條件下,正在其他戰線上尋找勝利。避免徹底斷絕接觸已成為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三國的一項實際任務,並且必須説服部分政治精英相信這一點。(作者為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戰略評估部負責人)
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