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推薦人買特斯拉了
我確實不太想再推薦人買特斯拉了。
身邊朋友有電動車指標的越來越多,因為工作原因,會有很多朋友參考我的建議去做選擇。但只要是想買電動車,我都會推薦買特斯拉。
特斯拉好嗎?真的好,續航穩定,加速快,車機流暢,即便是不買 FSD 那個高級別駕駛輔助,車道保持功能體驗也相當好。更何況,Model 3 的標準續航才 23.8 萬,選配個輪轂和白色內飾也不過 25 萬出頭,不算太貴。
但特斯拉也真的不太行。內飾算極簡還是簡陋另議,即便是國產後,裝配工藝還是不行。我同事買的國產 Model 3,第一個夏天,B 柱就因為下雨進了水,沒幾天之後 B 柱就臭了,我們都調侃這叫正品特斯拉,但其實我心裏挺膈應的,因為當初是我推薦的他買 Model 3。
我當然也知道,推薦買車這事兒,向來就是車主想要獲得個聲援式支持,如果不是自己喜歡,再推薦也沒用。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於,看似電動車發展迅速,實際上,市面銷售的車型中,在一個固定的價格區間內,可選的電動車車型,真的不多。
年初時候公司裏實習生集全家之力家庭搖號,三代人沒車才排上了北京電牌,問我 Model Y 和福特 Mach - E 選哪個,我還是推薦了 Model Y,因為 Mach- E 還沒交付,電牌 6 個月的考慮期限等不起。
也是直到前天,我才真正有機會體驗到國產的福特 Mach- E,有趣的是,這麼長時間了,在這個價格區間內,純電動 SUV 其實還是就這兩款,頂多算上頂配價格,還能帶上個寶馬 iX3,所以就決定,還是分享下我對於福特 Mach - E 的試駕體驗,如果你正在選電動車,也許可以做個參考。
從 1946 年 4 月 17 日,福特在紐約的世界博覽會首次向全球展示 Mustang 車型,在過去 55 年來,Mustang 一直都是雙門轎跑。直到 2019 年,Mustang 的過往歷史被 Mach-E 打破,在 Mustang 的產品線下,福特做了一款純電動緊湊型 SUV。
Mach-E 的名字來源於 Mach 1,一個福特在 1969 年開始使用的名字,當時美蘇搞太空競爭,福特把定義超音速運動的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之名,以“Mach 1”尾標的形式貼到了初代Mustang 車身之上。而把1 換位 E,則代表動力換為了純電動。
疫情加上國產化進程,兩年之後的 2021 年,Mach- E 才在中國國產,並且準備在年底交付,不得不説,確實太慢了。
與福特溝通後得知,國產慢的難處有兩點,一是要將電池完全國產化,需要一定時間的供應商選擇,標準適配,這個事關安全,急不得。另外一點是將車機國產化,這個工作也花了相當長的時間。
但好在,從我個人角度看,Mach- E 的外觀,即便到了 2021 年依然不落後。這倒不是福特設計多有前瞻性,而是整個市場上電動車的設計確實太單調了,Model 3 和 Model Y 的設計也是好幾年沒變,其他廠商,大差不差。
對於福特來説,既然把 Mach-E 放在 Mustang 產品線裏,保持設計風格還是相當重要的,畢竟 Mustang 作為最暢銷的跑車,外觀設計是消費者選擇購買的第一要素,Mach-E 的設計確實並不能討好所有人,也很難讓 一些 Mustang 老粉絲認同這種緊湊型溜背 SUV 還能算作是 Mustang,但 Mach-E 還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出 Mustang 範兒的感覺,因為車身曲線除了側面曲線,其他都很難通過照片與圖片展示,其實如果從真車看上去,Mach-E 的肌肉感還是比較強的。
福特有個 D-Ford 團隊,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一個佈局前沿設計的團隊,他們會在世界各地做調查和研究,為福特未來產品做一些技術或者是經驗儲備,在 Mach-E 這款車在中國做調研時候,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傾向給了這款車一些設計調整思路,首先中國人對後排的腿部和頭部空間更在意,所以 Mach-E 的車身後半部分做了一個黑色的掀背車頂,在視覺上黑色不太那麼明顯,所以看上去 Mach-E 其實有個更為激進的側面弧線,但是實際上增加了頭部空間。另外整體後排距離也特意增加了 2 釐米。
因為結構佈局的特點,大部分純電動車都會有個前備箱(137升容積),但是 Mach-E 的前備箱有個密封條,下方底下還有漏水孔,方便用户洗車時候清洗前備箱,福特説這是在上海調研發現,很多人希望能讓前備箱成為一個賣菜專用箱,或者是平時車內放比較濕的東西的地方,這樣就能完全讓後邊的儲物空間乾乾淨淨的。這確實還是個挺好的電動車設計思路。
內飾設計也確實看着比特斯拉強不少,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方向盤和換擋旋鈕的質感,塑料感太強了,基本上可以參考福特之前的車型,不夠高級。
中控屏幕的流暢程度很好,但在體驗時並沒有體驗到完整功能,福特説試駕車的中控還不是最終版本,真正交付時候會有最終版本。
但在中控這塊兒同樣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智能汽車講究的是 OTA 能力,特斯拉和一眾造車新勢力很擅長在這塊大屏上做文章。福特用在 Mach- E 車機上的硬件沒毛病,但後續的更新和成長能力,還是略微讓人擔心。與福特同時期推出的,還有一款叫做 EVOS 的燃油車,使用了一塊兒超長大連屏,那款車由福特中國團隊主導開發,所以屏幕的功能本地化做的相當好,之後福特的很多車型也會用上相仿的設計。
而 Mach- E 的中國版本車機是本土化適配的,北美交付的車型用的是SYNC 4系統,中國版本是本土版本,這也就意味着,未來福特品牌在中國會擁有兩套尺寸以及交互方式不太一樣的車機系統。雖然傳統車企向來財大氣粗,即便是外國系統的本土化團隊也會有很龐大的研發人員數量。但如果 Mach- E 銷量不及福特預期,不知道在軟件開發資源的投入上,福特會不會搞出個“輕重緩急”,讓 Mach- E 的車機功能成長速度降低。
這一點值得重點注意。
當然,本質上,智能汽車,首先是一輛車,才能談智能。Mach-E 在汽車行駛素質的表現才是最為關鍵的。
但實話實説,如果你抱着對 Mustang 的預期去選擇 Mach-E,大概率會失望。
因為 Mach-E 雖然掛着 Mustang 的名號,但駕駛感覺卻和 Mustang 完全不同。
大概每個小夥子心裏都曾經有過一台 Mustang,無論是 2.3T 還是 5.0 版本。
經手過好幾輛 Mustang 後,Mustang 這個名稱給我的感覺,是第一次開 2.3T Mustang 時在空曠停車場上猛踩油門時的後輪滑動,和自己因為緊張在手心裏出的汗,是在北京雨夜開 5.0 排量的 GT 版本,發動機散發出龐大熱量時引擎蓋上蒸騰出的水汽,是在 Vegas 通往羚羊谷的筆直公路上,把軟頂打開,吹過頭髮的風。
不管是把 5.0 的 Mustang 定義為 Muscle Car 還是 2.3T 的 Mustang 定義為 Pony Car,其實這車都不算快,操控也沒多好,Mach-E 作為純電動車,比燃油 Mustang 快多了,GT 版本的 Mach-E 雙電機四驅,最高功率359千瓦時,擁有860牛米的扭矩,0 到 100 公里每小時 3.65 秒。
很顯然,Mach-E GT 的參數是對標着性能版 Model Y 做的,Model Y 的性能版百公里加速 3.7s,而 Mach-E GT,快了 0.05 秒。
即便你駕駛技術極為豐富,也很難體驗出這百公里加速能力 0.05 秒的差異,直觀感受就是猛踩加速踏板後極為直接的推背感,但極強加速帶來的頭部充血感會隨着車速提高很快消散。也許是當時試駕的 Mach-E 剩餘續航並不太多,這輛車的在 100km/h 後的加速顯得略微有點兒無力。
這倒是不能證明 Mach-E 駕駛起來感受不好,畢竟這賽道上的體驗與車主日常的真實用車體驗幾乎完全不同。
比較讓我驚喜的,其實是把速度降低到日常開車的速度,在賽道巡航時,Mach-E 的駕駛質感,比特斯拉 Model Y 強了不是一星半點兒。方向精準,底盤給回饋的路感也格外適中。
如果你在選擇電動車時,錨定的選擇對象是特斯拉 Model Y,確實可以考慮下 Mach-E。
福特中國對 Mach-E 這款車下了很大的決心,建立了專門的直營網絡,理論上交付和售後體驗是可以保證的。這些都可以等到 12 月這輛車正式開始大規模交付後再做考察。
體驗內容就寫到這兒,感覺各家品牌,25 萬到 35 萬的純電動車產品還應該再多點兒,不然選着,真挺費勁。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