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如果你什麼都不會,那就去當導演,我們用調侃和搞笑的口吻,説着這些年,那些從來沒有導演經驗的人,開始做起了導演。

但凡是説葡萄酸的,一定是因為葡萄很甜,這好幾位跨界當導演的,片子質量還真的很不錯,最近超級火的《你好李煥英》,就是賈玲跨界做導演的第一步片子。

這個片子原本是四年前,賈玲的一個小品,目的就是為了懷念自己的母親,當時這個小品看哭了很多人,喜劇效果也非常好,這讓賈玲有了把小品搬上大熒幕的想法。

經過四年的漫長等待,電影終於在春節檔與大家見面,一開始大家並不十分看好這部電影,而現在的結果是,這部《你好李煥英》以黑馬的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大有超越《唐探3》的趨勢。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關於電影本身,説的人已經很多了,絕大部分人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當然也有人持否定態度,認為這不過是俗套的小品而已,但無論如何你都不能否認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剛放到春節檔,但賈玲也是對自己的作品相當有信心的,什麼都可以撒謊,只有資本不會,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大火,真實戳中了當年最讓人傷感的話題,尤其是在春節期間,這個話題更是熱度很高,那就是我們如何去愛自己的父母。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01)孝從來都是個複雜的問題

當下中國,很多事都能莫名其妙地吵起來,豆腐腦喝甜的還是鹹的,過年吃不吃餃子,罵不罵美國,甚至連過年拜年方式都能成為熱議的焦點。

但無論風雲如何變幻,在無論各種主張和原則之下,對父母的感情,中國人的孝卻從來沒有過任何爭議,當下沒有任何一種聲音説,你不應該孝的。

我們甚至經常聽到的某些話就是,那罵我可以,但是不能説我媽,關於父母我們總是竭盡全力地去維護,甚至不惜與人大打出手。

但實際上,在孝的正確方向之下,我們完全無法直視這裏面的許多問題,有些甚至是很致命的問題,到現在為止我們都無法解決。

古代經常有句話是,本朝以孝治天下,奉行這個原則最徹底的是漢朝,因為漢朝把你孝不孝跟你能不能做官聯繫起來,因為有一種當官的方式叫做舉孝廉。

儒家認為,但凡是孝順的人,就不會跟國家添亂,是個非常好的為人楷模,原文是: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這是一句非常淺顯易懂的話,漢代的統治者嚴格奉行了這種主張,用舉孝廉做官的方式來選拔人才,但如此好的政策,到了最後卻完全變了形。

以至於漢朝有這樣的童謠: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當孝成為一種強力槓桿,甚至影響到你個人前途命運的時候,孝就會變得非常的瘋狂,漢代發生過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是打着孝的名義,做出來的事情簡直讓人無語至極。

這就是老子説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當我們極力推崇一件事的時候,很可能會走向這件事的反面。

比如説,如果把孝順作為絕對的標準,那麼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就應該是成立的,但顯然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這句話的危害。

在這個所有職業技能都需要培訓,甚至是國家都出手,強制你必須上滿九年義務教育的時代,只有父母這個最偉大最光榮的職業,是沒有任何崗前培訓的。

那麼我們能不能用“父母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來抵消掉前面這種就算父母做了錯事,那也是為了你好這種説法呢?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02)養鳥是門學問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父母有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才算是真的為了你好,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有很多事,你跟父母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但父母總會拿出來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來壓你。

那麼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呢?

俗話説,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説為了你好,那出發點真的是為了你好,做了父母之後才知道,為了孩子,真的是心甘情願的付出一切,但問題是做的對不對,跟初心是什麼沒有任何的關係。

曾經楚國有個國王,有一天國中飛來了一隻大鳥,那國王喜歡的不得了,用最醇香的茅台喂他,用壕無人性的海鮮養他,但是這隻大鳥卻不吃不喝,終日悶悶不樂,很快就消瘦下去。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目的就是想説明,你因為你給的是最好的,其實這並不是對方想要的,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這才是對鳥最好的愛。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但究竟什麼是好的養鳥方案,這些年眾説紛紜,但是千條萬條的理論中,有一條卻是最害人的,當然這也是《你好李煥英》中最感人的一句話,但它卻是不折不扣一句最毒的毒雞湯。‘’

這是李煥英對穿越過來的賈玲説的,我的孩子呀,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一句話説得多少人潸然淚下,但這句話非常有問題,尤其是在關於什麼是快樂的問題上,中國的大部分家長都被忽悠瘸了。

孩子的快樂,並不等同於大人的快樂,而你對快樂的理解如果僅僅停留在小孩子的階段,給予小孩子所謂的快樂式教育,那你肯定是在害了孩子。

成年之前喜歡一個玩具,你給給他買了,讓他玩了,然後少背了一個英語單詞,結果孩子喜歡的對象去了北大,而你的孩子去了北大青鳥。

你覺得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是成年之前快樂地玩耍,還是成年之後,無限的潛能,在殘酷的競爭中勝出,讓人生沒有那麼多難道你只剩下痛哭的份兒。

所有人都覺得成年人沒有一個是容易的,這句話是對的,但孩子終究是會變成大人的,你真的只覺得他健康快樂就好嗎?

可是小時候的,那不是真正的快樂,現在的所謂的快樂教育,純粹就是放低了要求和標準,快樂倒是快樂了,可是競爭力卻大大折舊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一些,我們的目的是健康快樂,但過程肯定是要痛苦地走過某一個階段,健康快樂地活着看似美麗,但對於孩子來説,無疑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藥,做父母的你真的這麼想,可就輸了。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03)如何孝順父母

毒雞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經常會沒有機會喝這些毒雞湯,子欲養而親不在,是很多人最大的痛,但更為普遍的是,在我們成年後的,長達四五十年的時間裏,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如何愛父母。

很多人都是,帶着媽媽看電影,都是哭得稀里嘩啦,但第二天就又和媽媽開啓了相互嫌棄模式,不是秀恩愛的那種嫌棄,是真的很嫌棄,很生氣。

關於如何才是孝,原本古人有着很明確的説法,《孝經》開宗明義直接説道: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翻譯過來就是,人在世上混出個模樣,揚名立萬,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以至於千百年來,中國人孝行最大的就是努力的出人頭地,讓別人知道自己,同時也讓父母揚名。

但要實現出人頭地揚名立萬這個目標,很多時候你就要大丈夫當以四海為家,這樣的話很多時候就是會出現賈玲這樣的情況,一直向外追求,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成名了,可是母親卻不在了。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四海為家在外打拼,這裏面當然是沒法照顧父母的,但是竇文濤講過一個小故事,很能反應這裏面的一個奇特現象。

我們知道,竇文濤是著名主持人,尤其是是前十幾年的時候,那可以説是火遍大江南北,他父親是個工程師,性格非常執拗,因為自己常年在外,所以照顧父親的重任就落在了哥哥身上。

但一個奇怪的事情是,父親是一直都很喜歡竇文濤,並且對他讚不絕口,以他為榮,因為他的確是很出名的一個主持人,這讓父親很有面子,覺的自己兒子成才了。

反倒是那個常年在家照顧父親的大哥,得不到父親的高度表揚,還時不時地吵架什麼的,這個故事是竇文濤親自説的,説這些的時候,他自己都覺的其實是對不起父親的,因為常年不在家。

但實際上,父親卻並沒有因此責怪過竇文濤,反倒是很開心,這個奇怪的事情説明了什麼呢?

這就要回到我們前面説過的那個寓言上面去,如果你喜歡鳥,那就要以養鳥的方式來養鳥,不能以你以為好的方式來養。

那麼什麼才是父母喜歡的方式呢?

到最後無論你怎麼打拼努力,你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個孩子,父母永遠希望你過得好,你開心快樂就行,能揚名立萬最好,做個普通人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太渴望成功了,以至於現在社會流行着窮人不配生孩子這樣的極端言論,這裏麪包含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窮人其實是無法孝順自己父母的。

這個問題,古代也有標準答案,現在拿來用就行: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這句話説得很明白,窮人也要盡孝,盡心盡力就行,不要比給父母買了什麼更貴的東西,這東西有實力當然可以買,窮的時候孝要盡心盡力而為,窮人也可以很孝順,不一定非要等到很有錢了才行孝。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04)另一種複雜的解釋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一直都是古往今來人來感慨的話題,都是子女就是來討債的,父母就是還債的,父母用盡心血債還清了,緣分也就盡了,之所以有這樣的比喻,是因為從古至今,人們普遍看到的是,父母給孩子的愛,要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

基本上所有人都如此,我們當然不能説所有人都是惡人,那麼子女的愛都去了哪裏呢?

很簡單,子女的愛主要不是給了父母,而是給了自己的孩子,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早上九點你剛到公司,一個電話過來,説9歲的孩子發燒了,你立馬請假帶着孩子就去看醫生了。

同樣的場景,一個電話過來,説你七十歲的老爹發燒了,你説先喝點熱水,晚上下了班看看情況再説,這樣的情況可能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我們總是把更多的經歷,放在自己孩子身上,這是人的一種本能。

父母養育了我們,養育之恩的確很大,你無論如何都無法報答,這是個讓人很沮喪的命題,但是在浙江嵊泗島上一個寺廟裏面,寫着一副對聯,非常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如果你用這種觀念來看待父子關係,似乎更合理一些,虧欠與償還總是那麼沉甸甸,讓人無法承受,對聯是這麼寫的:

為父母,為子女,生生世世互有恩

這句話寫的非常在理,這個世界上當你長大了,你會覺的父母對你有恩,其實你也對父母有恩,這種恩是在另一個層次上的,因為你的到來,讓一個家更完整了,讓父母終於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這是對自己三歲之前沒有記憶的補償,總是在父母眼裏,孩子是珍寶,也是某一種形式的恩。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感謝您的閲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説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75 字。

轉載請註明: 你好李煥英:賈玲花了四年把一個小品變成電影,我們用一天忘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