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揚科創之帆展青春風采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近日,江西省科技人才發展基金會公佈了我省首屆江西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20名獲獎者分佈在理、工、農、醫等各個學科領域和科研開發、生產戰線,他們與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道,用行動凝聚科技力量,以拼搏激發創新夢想,藉助科技創新這支神奇之筆,奮力描繪全面建設“六個江西”的壯美畫卷。

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他們有着堅定的理想信念,練就了過硬本領,綻放着最絢麗的青春之花。他們,吟唱着最嘹亮的青春之歌;他們,是逐夢青春的中國青年的縮影。

陳倫林:讓最美油菜花在贛鄱大地綻放

他們揚科創之帆展青春風采

陳倫林(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室主任,博士,二級研究員)

見到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倫林時,身穿白大褂的他正彎着腰在田裏觀察着油菜的生長情況,身上揹着藍書包,手裏拿着筆記本。

“你看,這些油菜長得多好,葉子又肥又綠。”看到記者前來,陳倫林二話沒説,便把記者拉到油菜地裏,“顯擺”自己的成果。“我有個花田夢,就是讓最美油菜花在贛鄱大地綻放,我覺得這一天並不遙遠。”陳倫林告訴記者。

“每天睜開眼,我就想着這些油菜。來到地裏,經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陳倫林笑着説,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佔國內油料作物總量的55%,每年提供食用油約520萬噸,需求潛力巨大。讓老百姓吃上好油,是他一直在乾的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20年,陳倫林及團隊成員育成的油菜品種“贛油雜8號”,平均畝產達223.7公斤,創造了江西省稻油輪作油菜機收實產單產新紀錄。

江西是我國最適宜生產油菜的區域之一,由於地域特點及品種特性差異,培育優良的油菜品種需通過異地夏繁加代。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滿足高效育種的需求。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陳倫林綜合光週期、光譜、温度及株型等因素,對油菜種子進行全生育期調控,率先創建了油菜“一年五熟加代”技術,僅用70天就培育出一粒種子,育種效率是傳統方法的2.5倍。“這樣一來,就能大大加快品種選育的速度。”談及自己的科研成果,陳倫林眼中帶着光。為了實現增收增產,陳倫林及團隊成員育成“贛油雜8號”等11個油菜雜交品種,以不同特點實現了中南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油菜品種的互補配套。

據統計,陳倫林及團隊研究的新品種、新技術在江西、湖南、湖北等油菜主產區得到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達2338.06萬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57.89億元,為江西乃至全國油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華福洲:發明高效氣道工具挽救患者生命

他們揚科創之帆展青春風采

華福洲(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副主任,江西省麻醉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危難時刻我必須上。”這是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副主任華福洲在2020年請戰加入江西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時的話語,因為他希望用自己創新的科技理念去救治更多的生命。他設計的新型簡易呼吸器具有快速提高患者氧療效果、減少氣溶膠形成等特點,大大降低了氣管插管率,為治療爭取了時間,為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環境。這項發明專利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獲多家援鄂醫療隊應用,成果分享國內外,發表於《臨牀麻醉學雜誌》《中華危重急救醫學》以及國際麻醉學期刊雜誌。

江西省麻醉學與海內外發達地區差距較明顯,華福洲在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做博士後時,就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狀況。他學成回國後,逐步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研究隊伍,取得了較好的科研成果。江西省科技廳於2016年授予華福洲團隊首個麻醉學省級科研平台“江西省麻醉學重點實驗室”,結束了江西省麻醉學無學科重點實驗室的窘境。

在麻醉領域,困難氣道是導致麻醉死亡和系列併發症的主要因素。而目前的氣道工具存在經濟成本高、訓練時間久等問題,普及難度大。華福洲帶領團隊對圍手術期氣道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結合目前氣道管理工具和流程,並圍繞院前、術前、術中、術後和患者轉運進行了一系列設計和完善改進,最終發明出一種經濟、高效、方便的氣道工具,同時通過與市場合作實現了轉化、量產。華福洲設計的氣道工具實現了大幅降低圍手術期氣道併發症的預期,促進了患者的快速康復,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的設備支撐。

談利承:攻關核心技術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

他們揚科創之帆展青春風采

談利承(南昌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時我便想,如果存在一種不起霧的薄膜,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提高顧客的購物體驗呢?”2004年,南昌大學大二學生談利承在一次購物中偶然發現,冷凍食品、高温食品的包裝袋錶面總是很容易蒙上一層白霧,不僅影響商品的外觀,也可能因此導致袋內商品接觸水霧後變質腐敗。在陳義旺教授的精心指導下,談利承很快找到了正確的研究路徑。通過不斷地試錯、研究,最終,她成功設計合成一種新型納米薄膜,在0℃左右的低温或高温條件下,這種薄膜表面都不會形成水霧,成為特殊商品包裝袋的首選材料。

也是從那時起,談利承開始體會到科技創新的魅力,由此正式走上科研之旅。2012年從南昌大學博士畢業留校後,談利承積極參加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關注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着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應用。

為克服目前商業化“超級電容器”能量密度低、續航差、體積龐大等劣勢,談利承堅持“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能用”的科學原則,帶領團隊開發了水系寬電壓高能量密度超級電容器技術,在相關關鍵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和自主化,其中2項相關專利技術已應用於市場,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源泉,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為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職業感到幸福和自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談利承一直以“常抱進取之心,常懷感恩之情”的心態,在平凡的科研崗位上腳踏實地、開拓創新,不斷融入產學研合作,爭取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為教書育人和科技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1 字。

轉載請註明: 他們揚科創之帆展青春風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