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近日,江西省科技人才发展基金会公布了我省首届江西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20名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战线,他们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道,用行动凝聚科技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借助科技创新这支神奇之笔,奋力描绘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壮美画卷。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了过硬本领,绽放着最绚丽的青春之花。他们,吟唱着最嘹亮的青春之歌;他们,是逐梦青春的中国青年的缩影。
陈伦林:让最美油菜花在赣鄱大地绽放
陈伦林(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室主任,博士,二级研究员)
见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伦林时,身穿白大褂的他正弯着腰在田里观察着油菜的生长情况,身上背着蓝书包,手里拿着笔记本。
“你看,这些油菜长得多好,叶子又肥又绿。”看到记者前来,陈伦林二话没说,便把记者拉到油菜地里,“显摆”自己的成果。“我有个花田梦,就是让最美油菜花在赣鄱大地绽放,我觉得这一天并不遥远。”陈伦林告诉记者。
“每天睁开眼,我就想着这些油菜。来到地里,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陈伦林笑着说,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国内油料作物总量的55%,每年提供食用油约520万吨,需求潜力巨大。让老百姓吃上好油,是他一直在干的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陈伦林及团队成员育成的油菜品种“赣油杂8号”,平均亩产达223.7公斤,创造了江西省稻油轮作油菜机收实产单产新纪录。
江西是我国最适宜生产油菜的区域之一,由于地域特点及品种特性差异,培育优良的油菜品种需通过异地夏繁加代。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高效育种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伦林综合光周期、光谱、温度及株型等因素,对油菜种子进行全生育期调控,率先创建了油菜“一年五熟加代”技术,仅用70天就培育出一粒种子,育种效率是传统方法的2.5倍。“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加快品种选育的速度。”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陈伦林眼中带着光。为了实现增收增产,陈伦林及团队成员育成“赣油杂8号”等11个油菜杂交品种,以不同特点实现了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品种的互补配套。
据统计,陈伦林及团队研究的新品种、新技术在江西、湖南、湖北等油菜主产区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2338.06万亩,实现社会经济效益57.89亿元,为江西乃至全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华福洲:发明高效气道工具挽救患者生命
华福洲(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江西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危难时刻我必须上。”这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华福洲在2020年请战加入江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时的话语,因为他希望用自己创新的科技理念去救治更多的生命。他设计的新型简易呼吸器具有快速提高患者氧疗效果、减少气溶胶形成等特点,大大降低了气管插管率,为治疗争取了时间,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这项发明专利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获多家援鄂医疗队应用,成果分享国内外,发表于《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危重急救医学》以及国际麻醉学期刊杂志。
江西省麻醉学与海内外发达地区差距较明显,华福洲在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做博士后时,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他学成回国后,逐步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队伍,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江西省科技厅于2016年授予华福洲团队首个麻醉学省级科研平台“江西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结束了江西省麻醉学无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窘境。
在麻醉领域,困难气道是导致麻醉死亡和系列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而目前的气道工具存在经济成本高、训练时间久等问题,普及难度大。华福洲带领团队对围手术期气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目前气道管理工具和流程,并围绕院前、术前、术中、术后和患者转运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和完善改进,最终发明出一种经济、高效、方便的气道工具,同时通过与市场合作实现了转化、量产。华福洲设计的气道工具实现了大幅降低围手术期气道并发症的预期,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了有力的设备支撑。
谈利承:攻关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
谈利承(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时我便想,如果存在一种不起雾的薄膜,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呢?”2004年,南昌大学大二学生谈利承在一次购物中偶然发现,冷冻食品、高温食品的包装袋表面总是很容易蒙上一层白雾,不仅影响商品的外观,也可能因此导致袋内商品接触水雾后变质腐败。在陈义旺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谈利承很快找到了正确的研究路径。通过不断地试错、研究,最终,她成功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纳米薄膜,在0℃左右的低温或高温条件下,这种薄膜表面都不会形成水雾,成为特殊商品包装袋的首选材料。
也是从那时起,谈利承开始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魅力,由此正式走上科研之旅。2012年从南昌大学博士毕业留校后,谈利承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
为克服目前商业化“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低、续航差、体积庞大等劣势,谈利承坚持“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能用”的科学原则,带领团队开发了水系宽电压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技术,在相关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和自主化,其中2项相关专利技术已应用于市场,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感到幸福和自豪。”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谈利承一直以“常抱进取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的心态,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不断融入产学研合作,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为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