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助力社會面動態清零 差異化防控如何精準落實?
按照“動態清零”的指導方針,上海從本週一開始,在各區劃分了第一批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
“三區”劃分後,有市民擔心城市運行保障人員流動增多,可能會造成感染的問題。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4月13日表示,各類人員將根據所接觸的人、物、環境的風險,規範使用合適的防護用品。
付晨介紹,不直接接觸風險人、物、環境的,如交警、水電煤室外維修人員、貨運司機等,適用於防護用品兩件套,即一次性醫用口罩和手套;在室內密閉環境工作的,將在兩件套基礎上,增加隔離衣、帽子、鞋套。
對於進入封控小區或場所室外工作人員,比如道口檢查人員、核酸採樣輔助人員、志願者等,替換防護級別的口罩外,還需增加護目鏡或防護面屏。上門開展水電煤維修人員、測量體温、核酸採樣等工作人員,應將隔離衣替換為醫用防護服,即大家俗稱的“大白”。
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副院長謝幼華表示,專業人員和保障人員做好防護是極為重要的,事關整體的防控效果。同時,人員培訓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怎麼穿防護服,怎麼消殺,怎麼放置醫療廢棄物等等。
而為持續強化分區分級分類管理,實施動態調整,加快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目標,上海結合隨申碼的功能,推出場所碼和“數字哨兵”,將在全市推廣。目前,在部分防範區內,數字化的防控手段,已率先投入使用。
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政府改革與治理創新研究項目負責人汪仲啓介紹,這就相當於在一些重點場所,增加了一道人員出入的快速登記程序,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有助於我們更加敏捷地發現風險,精準管控。
同時,汪仲啓則指出,“三區”劃分是在“動態清零”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通過一些差別化的管理,儘可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但並不意味着管理上的放鬆,更不是“放飛”,它其實給我們的管理,特別是防外溢帶來了新的挑戰。
這就要求我們居民更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防範,儘量不出門少出門,堅持防疫“三件套”、“五還要”。而在基層治理和服務當中,除了加強教育引導外,還要特別關注獨居老人、患病老人等一些重點人羣的需求。居委、物業、市場主體等各條線部門密切配合、共同推進防疫工作,保住我們艱苦努力和巨大付出換來的防疫成果。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