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有位媽媽在網上發帖子求助,因為她在孩子練鋼琴的時候批評孩子沒練好,沒想到孩子給她來了句:“有本事你來呀!”
作為父母,聽到孩子説這種話,恐怕一瞬間會不知所措。
遇到這種情況,大部分父母能想到的應對方法就是壓制:“我是你媽,你得聽我的!”
兩個人吵架,孩子經常説:
媽媽經常説:
兩個人因為什麼吵起來的變得不重要,所以也從來沒有得到解決,只是在吵架中互相發泄情緒,加深彼此的矛盾。
其實,父母和孩子,都不是啥子,都是正常人的思維,沒有那麼多人無理取鬧不可思議,只要雙方都能跳出彼此的身份來看待對方,不再以”爸爸媽媽“和”孩子“的身份自居,就會發現其實很好理解。
就像劇中這個兒子傾訴的那樣:
“我為什麼上課睡覺,因為我累,你給我報了那麼多有用沒用的興趣班,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我為什麼打遊戲,因為我現實生活中一個朋友都沒有,一個都沒有!我為什麼逃課,因為我所有的努力你都看不見,在你眼裏我一無是處,連個‘屁’都不是!”
而母親的不解,也可以從她的話中體現出來:
“我把公司都扔了跑到這裏陪着你是大驚小怪?你上課睡覺、天天打遊戲、逃課,我還叫大驚小怪?你要是能自覺自律,我用得着大驚小怪嗎?”
這裏其實想對父母們説一句話,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多了。
哪一條都沒有錯,哪一條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作為成年人,這些要求都達到了嗎?
工作做的足夠好嗎?娛樂休閒時間比孩子少嗎?禮貌待人搞好人際關係有做到嗎?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一技之長嗎,有好好吃飯好好運動嗎?
我們沒有。
但是我們卻要求一個孩子全部都做到,做不到就是孩子有問題,就是孩子沒努力,這對孩子來説公平嗎?
他感覺到了委屈,感覺到了不服,但是他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只能用這樣一句冒犯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前段時間在短視頻平台上聽到一位考研英語老師劉曉燕説的一句話,雖然激烈,但是很有道理。
她説:“我女兒一直是我老公在帶的,他每天對孩子要求太多了,吃飯不許吧唧嘴,看電視的時間一週一次不能超過30分鐘,鋼琴每天要練夠一個小時,考試要考100分……你不要對孩子要求太多,
這是這位老師、媽媽,對其他家長的誠懇建議,語言可能偏激,但是説的何嘗不是大實話。
孩子從出生開始,每時每刻都活在父母的要求之下,而且很多父母總是時時刻刻在糾正孩子的行為,這樣不對,那樣不行,這讓孩子活得太累了。
我有一次在餐廳吃飯,旁邊是一個媽媽帶着孩子和姐妹聚會聊天。
我全程都聽到,這位媽媽在對孩子説“不”,孩子沒有一個動作不在媽媽的監督和指導之下。
本來孩子聽着媽媽和其他人聊天就很無聊,
孩子扭來扭去,媽媽吼他,“一直動什麼動,能不能好好安靜一會兒。”
孩子開始玩兒餐具,媽媽把餐具拿走,“別動這個,一會兒給摔了。”
孩子喝果汁,媽媽讓他不要把果汁在自己的碗裏和杯子裏倒來倒去……
孩子想要手機,媽媽不給……
孩子説想回家,媽媽生氣……
雖然媽媽的要求都沒有錯,但是我覺得這個孩子特別可憐,他就像一個被帶上緊箍咒的孫悟空,而且一舉一動都會換來媽媽的咒語。
而且這樣的阻止式、禁令式的要求,會讓孩子感到深深的挫敗,讓孩子覺得為什麼我所有的努力爸爸媽媽都看不到,為什麼我做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用,為什麼我一開心的時候爸爸媽媽就來阻止我。
所以説,父母不要對孩子要求太多,十全十美畢竟太累了。
我沒有辦法做到100分,是因為我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孩子做到100分,難道我付出了還要被這樣看不起嗎?
這就是一種思維定式了,沒有人逼着父母們,把自己人生未來的重心全部放在培養孩子上,你明明可以去繼續經營自己,為什麼自己不去努力,而要去監督孩子努力呢?
父母對孩子的榜樣作用,其實更能對孩子起到激勵效果,當父母很優秀,並且給孩子呈現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狀態就是一直不斷進步,不斷向上的,那麼孩子自然也會成為一個努力的人,不斷要求自己進步的人。
可惜的是,有的父母打着為孩子好的旗號逼着孩子努力,自己卻不願意親自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