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燃油車引發歐洲內訌,德意牽頭反對,奔馳大眾當“叛徒”
從英國脱歐開始算起,歐盟這幾年總是能不定期帶來一些大新聞,來滿足吃瓜羣眾的好奇心。如果説歐盟委員會與歐洲議會暗流湧動的爭權奪利算是一個“生瓜”,那麼“環保”或許是它倆能夠一致對外,且激發歐洲左、右翼互搏的最理想議題。
在去年,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則“2030年讓新車的平均排放量與1990 年相比削減 55%;到 2035 年將新車的碳排放減少到 100%;最終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減排方案。而前不久歐洲議會“居然”以339票贊成,249票反對,2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支持歐盟委員會此項決定。
當然,就算是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這次穿了一條褲子,也不意味着這項提案就能最終執行,它還需要得到歐盟成員國的認可。而德國馬上第一個跳了出來明確反對,並且意大利、葡萄牙、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五國,也相繼呼籲延遲5年時間來執行這一計劃。
有趣的是德國和意大利又站在了一個陣營,算上對電氣化轉型一直態度扭捏的日本,熟悉的陣容又出現了。調侃歸調侃,作為歐洲議會席位最多的國家之一,德國顯然在內部也遭遇了“叛徒”。比較典型,或者説站在台前的,當屬大眾與奔馳。
當“叛徒”其實也挺神氣的大眾對歐盟此次的提案就呈現很開放的姿態,並稱其為“雖然很大膽,但是是可以實現的”。從戰略上來看,作為全球數一數二體量的汽車集團,大眾汽車對於電氣化的轉型態度可以説是“出乎意料”的堅決。去年底,大眾集團明確表示將斥資890億歐元,用於電動汽車和數字化領域的研發。而2021年,在大眾集團淨利潤增長75%的背景下,其數額不過154億歐元。即該研發投入約等於集團近6年的淨利潤。
不過在堪比“航母掉頭”的轉身力度背後,是大眾集團在燃油車謝幕時代的全面退守。在一度與豐田集團殺得興起之後,2021年大眾集團不足900萬輛的銷量成績,已經被豐田超千萬輛的表現甩開了身位。更重要的是,大眾似乎也沒有興趣在這個賽道上再追趕的意思了。在放棄拼銷量之後,手握奧迪、保時捷的大眾,終於獲得了逼近豐田的利潤率。高利潤也反過來為大眾集團堅持電氣化,提供了經濟基礎。而目前大眾在電氣化上的表現也值得期待,去年大眾集團佔據了大約四分之一的歐洲市場份額。
奔馳的情況與大眾稍有不同,雖然去年銷量微跌(2021年奔馳乘用車+輕型商務車總銷量約為233萬輛,同比下滑5%)。但無論是高端車型銷量(同比增長30%),單車營業額(平均每輛4.98萬歐元,同比增長26%),淨利潤(集團淨利潤234億歐元,同比增長485%),都是一片紅色。既然賺錢不是問題,那奔馳為什麼還大力推進電氣化,並表示在2025年實現插混和純電銷量佔一半,提前在2030年之前做好全面電動化的準備呢?
從產品角度來説,以目前奔馳正在全面鋪開的M254發動機為例,雖然48V輕混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從政策角度都可能是虛晃一槍,但更深層的是,其早已在插混路徑上做好了鋪墊,幫助帶有發動機的奔馳車獲得更好的生命力。
而從市場角度來説,以奔馳在燃油車時代培育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應用在電氣化這樣一個增量市場,同樣能夠收穫豐厚的利潤。根據2021年財報,奔馳旗下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的純電車型交付大幅增長64%。而從2022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其純電車型的全球銷量同比增幅高達210%。
德國的賬本不由車企來打一家企業做決策尚且需要考慮方方面面,對於德國政府而言,這本賬就更加複雜了。作為傳統汽車工業的絕對巨頭,德國無論從經濟、就業甚至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來看,都會是歐盟新提案下受到衝擊最為明顯的國家。據相關數據統計,僅汽車工業一項,就佔據德國GDP的8-9%。何況對於製造業強大的德國來説,汽車工業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存在。
根據另一項統計顯示,汽車產業為德國提供了約84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有近21萬個崗位直接與動力總成的生產製造相關。雖然電氣化也會新增就業崗位,但電動汽車在動力部分的零部件以及製造裝配時間,甚至配套的上下游企業數量,都無法與燃油車相比。而根據某些德國業界的調查推演數據來看,預計德國汽車行業在2030年將失去10%左右的就業崗位。
而在基礎設施方面,無論德國還是歐洲似乎都還沒有做好準備。根據之前的數據統計,歐洲目前僅擁有37.4萬個公共充電樁,其中近三分之二集中在荷蘭、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等西歐發達國家。僅從數量來看,目前距離歐盟接下來希望要求各國在2030年前部署百萬個充電樁的體量,還相差甚遠。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一樣,在聚光燈外的地方,汽車產業電氣化對它們的衝擊,或許在“體感”上更為強烈。比如捷克、波蘭等東歐國家一直都承接了大量歐洲汽車生產的產業鏈。再比如意大利這次這麼積極,很難不聯想到它引以為傲的超跑品牌們。意大利也腦洞大開的提議,將每年產量低於1000輛的廠商能夠免於該提案限制,1000-10000輛之間的廠商則是延後執行。然而這一建議,實在是太過於量身定做了,不知道歐盟其它國家怎麼想。
總之從產業發展、效率等方面來説,車企們做決策的時候往往能夠氣吞萬里如虎。但對於像德國政府這樣的角色而言,考慮問題就沒辦法那麼“莽”。從歐洲的角度出發,環保一向是萬能命題。再疊加俄烏衝突導致的能源危機,歐盟這次對化石燃料下“死手”也並不意外。課題已經拋了出來,各方角力之下,歐洲的汽車工業將何去何從,這口瓜值得我們好好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