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營收僅佔1.3%,李寧被“扣押”的美國夢
來源:伯虎財經(ID:bohuFN)作者:唐伯虎
李寧何時重回“一哥”位?
上個月,美國一海關部門扣押了李寧在美國所有入境口岸的貨物,原因是發現李寧公司的供應鏈裏“涉及朝鮮勞工”。
按照美國的《通過制裁打擊美國對手法》,美國禁止朝鮮勞工參與生產製造的商品進入美國。
這次美國針對李寧的事件,讓人想起了華為和中興。不過對於一個鞋服品牌,尤其整個海外市場的營收只佔1.3%的鞋服品牌,這對李寧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是另一方面,對於一個20多年前就發佈國際化戰略,12年前就在美國開店,如今還未在海外嶄露頭角的李寧來説,這彷彿又成了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
01 國潮與國貨,誰才能撐起國內市場?
上個月,李寧發佈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總營收達到225.7億,同比增長56.1%;淨利潤達到40.1億,同比增長了136.2%。
詭異的是,高增速的業績,並沒有提振李寧的股票。財報發佈後的18日,在前兩天股價連續高漲的情況下,這天李寧開盤走低,收盤跌超5%,市值跌破1600億港元的防線。
仔細分析一下,李寧這次財報數據的高增長,主要得益於2020年的低基數。
前年,李寧營收的增速只有4.2%,淨利潤增速為13.3%,如果剔除2020年業績的影響,實際上過去兩年,李寧營收的複合增長率為27.6%,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為63.6%,並不及2019年。
不管是從業績,還是從股市的走向看,2018年都是李寧的一個轉折點。
這年,李寧憑藉特色鮮明的中國元素設計在紐約時裝週一炮而紅後,就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高潮期,尤其2019年,淨利潤實現了三位數的增長。這個高潮期上一次出現,還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
但紐約時裝週興起的國潮風並沒有吹多久,隨着疫情的到來,2020年,李寧的業績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不過另一方面,隨着疫情轉向國外,李寧這種本土化企業,也因禍得福。
在全球疫情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中國成為攻擊目標,這就是去年初的“新疆棉”事件。
因為此事,國貨的呼聲達到高峯,國外鞋服品牌銷售額下滑,這給了李寧、安踏、鴻心爾克這樣的本土品牌極大的機會。
有趣的是,當時,一些喜歡炒外國品牌鞋的人,把目光對準了李寧、安踏這些國產品牌,李寧的“韋德之道4”從1499元被炒到48889元。
所以,由此來看,2021年李寧營收的增長,還包含了一種“水分”,這與2019年因為“國潮”推高的營收和利潤具有本質的不同。
“國潮”是內生性的,反映的是李寧設計營銷上的成功,民眾審美的自信;但去年引發的“國貨”潮是外生性的,是民眾一種情緒性的消費,必然會隨着新冠的控制、經濟的平穩而消失。
根據洞見數據研究院的數據,從2021年4月份開始,耐克阿迪在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的下跌趨勢就在逐月收窄,而國內的這些鞋服品牌的銷售額增速明顯放緩。
可預見的是,在大眾迴歸理性後,李寧等本土品牌要崛起,還是要在技術研發、設計上與國外品牌進行正面對決。
02 收購,海外市場的解決之道?
過去幾年,李寧通過在產品中加入濃厚的中國元素,抓住了這一波國潮,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李寧一直想打開的國外市場,依然非常遙遠。
李寧成立於1990年,成立九年後,李寧就提出了品牌國際化的戰略。2000年,西班牙、希臘、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許經銷商,西班牙桑坦德成了李寧首家品牌形象店的落地城市。
營銷上,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身披李寧球衣的阿根廷男子籃球隊擊敗美國“夢之隊”,成為一大亮點,2005年李寧成為NBA官方合作伙伴,繼續在第一世界國家曝光。
但遺憾的是,在2010年之前,李寧的國際市場的收入一直低於1.5%,未能如願把自己打造成國際品牌。
這一方面歸咎於李寧缺少海外經驗,另一方面在於李寧國際化戰略的“穩重”。
21世紀初,中國加入WTO,許多國外競品湧入中國,倍感壓力的李寧調整了國際化戰略,明確了先打造國際品牌,再開拓國際市場。結果就是,李寧的海外店鋪很少,無法支撐銷量。
2009年的時候,李寧啓動了第二次國家化戰略,定下了2018年躋身世界五大體育用品品牌,實現20%收入來自海外的目標。
這次的契機在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體操王子李寧點燃了鳥巢的主火炬,此外,當年李寧贊助的西班牙隊對陣NIKE贊助的中國男籃,又是一個成功品牌宣傳案例。當時西班牙的勞爾(其家族做體育服裝加工)看到了商機,找到了李寧合作。
於是,2010年李寧成為西甲球隊“西班牙人”的贊助商,2011年又成為塞維利亞隊球衣和訓練用品的主贊助商。據當時公佈的數據,2010年,李寧鞋服在西班牙的銷售額超過600萬歐元,經銷網點達到500多家。
但好景不長,勞爾負責的西班牙市場在2012年忽然陷入財務危機,不得不向總部求助。但彼時,李寧國內正經歷品牌重塑和庫存危機中,營收已被安踏超越,根本無暇他顧,只能放任勞爾破產。這一階段的國際化戰略再次告破。
這幾年來,李寧的海外市場20多年如一日,一直停滯不前。
據財報數據,2019年海外市場為李寧貢獻了1.9%的收入,2020年下滑了0.4個百分點。2021年,李寧海外收入約3.0億(2.96億),佔收入的1.3%。
現在來看,當年定下的小目標,如今成了誇下的海口。不過李寧似乎並沒有放棄海外的意思。
2021年3月,李寧控股的萊恩資本用1億英鎊收購了Clarks,一家成立於1825年的英國國民級鞋履品牌。
資料顯示,Clarks的業務已經遍佈全球超過4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400家獨立品牌店鋪。Clarks有一半營收來自海外市場。有媒體將這次收購解讀為李寧借老品牌進行國際化。
按照目前李寧的情況,海外不會成為公司的戰略重點,但一定是戰略的一部分。
03 “多品類”與“多品牌”的角逐
作為國內運動鞋服的一對“CP”,李寧和安踏是無法繞開的。
自從2011年李寧被安踏超越後,這11年來,李寧就再也沒有翻過身。2021年中報,安踏營收228.1億元,比今年李寧全年的營收225.7億還多。
李寧和安踏這種差距的背後,在於“多品類”(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與“多品牌”(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之間的差距。
如今的安踏,已經成功“孵化”了FILA,2020年全年,FILA的總營收佔比達到49%,到了2021年中報,FILA品牌營收108.2億,超過了安踏品牌的105.7億。
但是,李寧的“多品類”戰略一直未見起色。2007年,李寧收購了知名乒乓球品牌紅雙喜57.5%的股權,2009年,以1.65億將凱勝納入旗下,讓其發展羽毛球相關用品。
但李寧的“多品類”戰略註定是一條邊界寬闊、前景無限,但難以打通的道路。將產品拓寬至羽毛球、乒乓球,以李寧的體量來説,根本無法做到完全兼顧,李寧的品牌對於這兩個品類根本沒啥幫助,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紅雙喜和凱勝與李寧的關係。
而如果李寧遭遇發展難題的時候,這些品牌又只能用來擋子彈。2015年,發展遇阻的李寧賣出了下面發展良好的紅雙喜10%的股份,換1.25億以支持李寧。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李寧的五大核心品類是籃球、跑步、羽毛球、訓練、運動生活,並不包括乒乓球。
如今李寧的品牌矩陣,除了凱勝、紅雙喜,還有定位瑜伽服飾的Danskin,主打户外運動的AIGLE(艾高)。今年3月3日,李寧以2.5億元,成立李寧體育童裝有限公司,進一步加大對童裝市場的籌碼。
2008年,李寧作為最後一棒火炬手,點燃了北京奧運會主火炬,李寧品牌成了最大贏家;14年後,北京冬奧會,安踏取代阿迪成為冬奧會服裝合作伙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中國代表團身上穿的安踏羽絨服成了議論的重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道下一次,李寧再次引領中國鞋服市場要等到什麼時候?
參考來源:
1.中國商論:我國體育品牌營銷的國際化發展戰略——以李寧公司為例
2.品牌數讀:2.5億成立童裝公司,李寧搶佔服裝領域“最後的蛋糕”
3.出海傳媒:當李寧按下第3次國際化的開關
4.陳瓊:李寧公司的國際化戰略轉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