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深圳11月28日電 題:直擊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主線貫通 “灣區1小時”建設加速
中新網記者 蔡敏婕
混凝土從攪拌車魚貫而出,徐徐注入E22管節處最後貫通點……隨着最後一方壓艙混凝土28日澆築完成,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完成所有管內壓艙混凝土澆築,實現主線貫通。
深中通道主線貫通。陳驥旻 攝
深中通道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31公里,起於深圳機場互通,與廣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馬鞍島登陸,與在建中開高速對接,並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及廣州登陸。該項目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全長約24公里,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羣工程。
深中通道主線貫通。陳驥旻 攝
其中,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包含沉管段約5公里,是世界上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由32個管節及1個最終接頭組成。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攻克了全部技術難題,這條目前世界上最長、最寬的海底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最終成功對接合龍。
深中通道主線貫通。陳驥旻 攝
記者當天通過伶仃洋大橋驅車經西人工島駛入海底沉管隧道,雙向八車道中間有中管廊,在遇到火災等緊急狀況的時候,中管廊的門可以打開,司乘可逃至另一車道。在海底隧道,數百名建設者正忙着安裝隧道防火板、裝飾板及相關機電設施等。
駛出海底隧道到達水下互通,到達靠近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附近的東人工島,一架架飛機從頭頂呼嘯而過。往東延伸,可達深圳前海和香港。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島開工。迎着疾風險浪,上萬名建設者奮鬥7年,在伶仃洋上建起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鋪設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造出中國內地首個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
“我們在深中通道水下互通奮戰了5年。5年的夢想就是能看今日(28日)的貫通。5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實現。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場景。”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寧進進説。
在橋面施工現場,壓路機來回穿梭,建設者正進行鋼橋面鋪裝。據保利長大深中通道S15合同段項目部總工程師毛濃平介紹,建設團隊實施全環節機械化、智能化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計劃明年初完成橋樑工程的路面鋪裝,同步開展隧道內路面瀝青鋪裝。
目前,深中通道建設者正推進房建、機電及附屬工程建設,向2024年建成通車目標衝刺。待明年通車後,從中山到深圳,將從目前的約兩個小時縮短至30分鐘以內。粵港澳大灣區內主要城市間“1小時”交通圈加速建設。
架天路、鑄雙島……一個又一個基建“奇蹟”,深中通道讓伶仃洋從“嘆伶仃”到“嘆鉅變”。
廣東交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小華表示,“作為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重要一橫,明年(2024年)建成通車後,深中通道將與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跨海跨江通道,構築起均衡協調、面向未來的高速交通網絡。”
鄧小華稱,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交通運輸便利度及過江通道的通行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在為打造環珠江口“黃金內灣”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也將為沿線城市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間、發展空間、想象空間。(完)